草白阴山朔雪晴,匈奴牧马近燕城。
只今犹有湾河水,日夜东流恨不平。

【注释】阴山:在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朔雪晴:指冬季的阴山雪后天晴。湾河:即浑河。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宪宗元和十年(815)冬作客蓟县时所写。蓟县,古县名,治所在今北京市西郊。据史籍记载,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奏称:“蓟门之外,水草不蕃,乞置牧马之官。”宪宗皇帝批准,于是“置监牧使”,在蓟州、涿郡一带设立牧场。当时,朝廷派来的是宦官李石。他到任后,对边将说:“我奉诏来此,但知有战马,不知有牧马人。”结果,“监牧使不得其人”。李石离开蓟州时,“牧马之人皆散去,唯留一老卒,号为‘牧羊官’”。诗中提到“湾河水”,就是指这“牧羊官”所在的浑河一带。从诗的内容看,作者写的正是这一带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此地怀恋之情。

第一句写冬日阴山的景色。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北处,东西横亘,绵亘千里,东起乌拉山中段南坡,西至贺兰山下的狼皮口。山间多平川,草原广布,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方。冬日阴山的景色,以“白草”和“雪晴”两词概括了阴山冬景的特征。“白”,点出冬天的特点;“阴山”,指出阴山的位置。“朔雪晴”,说明天气晴朗,雪已化尽。两句连用两个动词“草白”与“朔雪晴”,构成一个动宾结构,突出了冬日阴山的苍凉之美。

第二句写阴山北面,也就是塞外平原上的景色。“燕城”,即北京城。诗人笔下的燕城,是塞外的一座城市,它处于辽阔无垠的平原上,地势平坦。燕城周围是草原、沙漠和荒漠地带,这里没有水源可供饮用,因而成为边地的重镇。“近燕城”,表明了燕城的地理位置。“近”,是形容词“远”的反义词,这里用作副词,表示距离的意思。“牧马”,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放牧牲畜的活动。这句描写了阴山以北地区的景象。

第三句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往事。“湾水”,指的是今河北省境内的永定河。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麓的管涔山,流经河北,最后汇入海河。由于永定河两岸多沼泽,水流不畅,故又称浊漳河。“湾水”一词既形容河水曲折蜿蜒,又含有“水草不繁”之意,暗含着边民生活艰苦的含义。“日夜东流恨不平”一句,则直接道出了边民心中积久已久的怨愤。“恨不平”,既指对自然环境的不满,也指对统治者的不满。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平原的风光和边民的生活状况,同时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对统治者的怨怒。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切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