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箫伐鼓催飞鞚,列阵行云拥翠华。
竞挽雕弓如月满,尽摧杨柳向风斜。
因知上将皆猿臂,总道诸军胜虎牙。
莫羡天山曾献巧,射生今已静胡沙。
【注释】
- 端午节赏赐观射柳: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屈原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人们划龙舟去拯救他,后来逐渐形成端午节。赐观射柳是一种娱乐方式,皇帝赐给大臣观赏的柳树,让他们比赛射柳技巧。
- 鸣箫伐鼓催飞鞚:用鸣箫和战鼓驱赶马匹,让它们奔跑。
- 翠华:指皇族服饰上绣有翠鸟的华盖。翠鸟羽毛绿色,头部呈红色,尾羽黑色。古人认为翠鸟可以辟邪,因此将翠色作为帝王的代称。
- 竞挽雕弓如月满:争相拉满雕花大弓,箭矢如同满月一般。
- 尽摧杨柳向风斜:尽数将柳树枝折断,使柳枝倾斜。
- 因知上将皆猿臂,总道诸军胜虎牙:由此知道这些将军都像猿猴一样灵活敏捷。总以为这些军队比猛兽还要强有力。
- 莫羡天山曾献巧:不要羡慕天山的勇士曾经有过巧妙的表演。
- 射生今已静胡沙:现在射杀敌人已经平静了沙漠。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写于公元743年。当时,唐玄宗在长安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端午观射柳活动,李峤应诏作诗以颂帝恩。全诗通过描绘观射活动的热闹场景,赞美了皇帝的英明,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定、百姓安乐的深深祝愿。
首句“鸣箫伐鼓催飞鞚”,描述了观射活动的热烈气氛。鸣箫、伐鼓的声音如同战马奔腾的号角,催促着人们骑上快马,奔向战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鸣箫伐鼓比作战马的号角,生动地描绘了观射活动的紧张刺激。同时,飞鞚(骑马奔驰)也表现了人们的热情和兴奋。
接下来两句“列阵行云拥翠华”,进一步描绘了观射活动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