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是皇英头上冠,漂流到海化巑岏。
沉湘未闻当年事,且借南荒障倒澜。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第一句“海中八景三峰立,疑是皇英头上冠”是诗人对大海的描绘,其中“皇英”为古山名,即今之华山,“头上冠”是说山峰高耸入云,犹如皇冠。第二句“漂流到海化巑岏”,是说黄河之水,流到东海化成山岳。第三句“沉湘未闻当年事”,是说湘江之水,没有听到当年的事。第四句“且借南荒障倒澜”,是说借用南方的荒地,来阻挡汹涌的海浪。

【答案】

译文:海中八峰矗立如三座仙翁的头冠,我怀疑这山是天上的瑶池上的王母娘娘戴的玉冠吧!黄河奔流到渤海,变成了一座座大山。但那年月湘江之水没有流到这里,如今却成了一片泽国。我暂且把南荒之地借给大禹治河,以挡住狂涛巨澜。赏析:此诗开篇便以“疑是皇英头上冠,飘飘流到海东边”两句起兴,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那突兀峥嵘、巍峨挺拔的华山。“疑是”二字,既是诗人对华山形象的主观想象和夸张,又暗含着对华山的赞美之情。而接下来一句“漂流到海东边”则进一步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雄伟。华山之所以能与黄河、长江等并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那高耸云霄、峥嵘险峻的自然景观,以及那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所以,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皇英头上冠”来比喻华山的高大,是富有诗意而又生动传神的。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漂流到海东边”这一奇特的景象,引出了下文的议论。诗人认为华山既然已变成山岳,那么当年湘江之水也一定曾流到这里,只是后来被洪水冲走了而已。这种看法固然有些道理,但也未免过于武断;因为据有关文献记载,湘江之水在很久以前就流入大海了,而不是流入湘西的荒地。因此,诗人在肯定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对方的错误之处。然后,诗人又巧妙地引用了一个典故:“且借南荒障倒澜”,既表明了自己要借南荒之地来抵挡海浪的决心,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治理洪水的愿望。最后,“浪花有意争春去,逢著墙头杏眼开”两句,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的抒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