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榻尘封退食轩,何来徐孺下陈蕃。
不辞剡水三冬棹,岂但平原十日尊。
风月有缘分主客,菊松无恙讯田园。
苍茫云树天涯别,雪满高衙有寤言。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选项的具体语境,然后一一进行排除,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句子。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用典,诗人以“陈蕃下徐孺”自况,表明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挚之情。颔联点明友人即将远游他乡,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颈联写景,通过“风月有缘主客”和“菊松无恙讯田园”两句,表达诗人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美好祝愿;尾联写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诗人在友人离去后,思念之情愈发浓烈。

【答案】

译文:

你我同榻共食一餐后,退朝归来却已过了三天了。何事要你到这剡县去,不辞辛劳地划着船呢?难道只是平原郡的十日之饮吗?

你我同游共赏,那风月自然有缘分来亲近你我主客之别,而你的菊松也依然如故。

我们离别在苍茫云树间,遥望天涯,彼此挥手告别。高衙门外雪茫茫,你在那里想念着我。

赏析:

全诗四联,首联写送别场景,颔联写友情深厚,颈联写远行祝福,尾联写别情依依。

首联中“陈蕃下徐孺”是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传》。陈蕃(fán)字孟公,汝南平舆人,东汉初年名士,官至太尉。陈蕃与徐稚为友,徐稚曾避雨于庭,陈蕃出迎,与之并坐,谈笑自若,并不见怪。后来有人谓陈蕃为陈君平。徐稚是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两人都是名士,所以这里诗人用典,以“陈蕃下徐孺”自喻。

颔联“三冬棹”“十日尊”也是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许多士人隐逸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当时有个叫王弘的人,在山泽间隐居。一次,他到会稽郡的剡县去,路过一个名叫三冬的渔夫家里,见他生活清苦,就把自己带来的鱼、肉、酒等送给他。又来到另一个隐士张翰的家,见到张翰穿着简陋衣服,就把自己带来的鱼、肉、酒等送给他。张翰对他说:“您真是仁爱之人啊!”说完就离开他走了。王弘问:“为什么?”张翰说:“您送给我的这些鱼、肉、酒都是从远处运来的,而您却从近处取来给我吃。”王弘感叹地说:“我听说您喜欢吃鲈鱼,但还没有吃到,今天我给您送来了。”于是二人一起坐在船上垂钓。张翰说:“我今天才知道鲈鱼味道很好啊!”说完就离开了。王弘问:“为什么?”张翰说:“您送给我的这些鱼、肉、酒是从远处运来的,而您却从近处取来给我吃,所以我今天就离开了您。”王弘听后很受感动。这里的典故用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颈联“风月有缘分主客”“菊松无恙讯田园”也是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传》。三国魏时,曹丕征召诸葛亮为相国参军,诸葛亮推辞不掉就去了。曹操听说后,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就派他去当益州太守。诸葛亮到了成都之后,把当地的风俗习惯都告诉给了百姓,还教他们种植五谷和蔬菜。老百姓都很敬服他。后来蜀汉灭亡后,诸葛亮就带着儿子诸葛乔等人一起隐居在隆中。据说诸葛亮曾经到南阳邓县去找过司马徽。司马徽住在一间茅屋中,诸葛亮每次去拜访司马徽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粮食和布匹作为礼物,然后和司马徽一起饮酒作乐。有一次,司马徽生病卧床不起,诸葛亮就去看望他,并给他送上了自己酿制的蜂蜜酒。司马徽喝后非常高兴,说:“好酒呀!我一生都没有喝过这么好的酒啊!”后来司马徽去世了,诸葛亮就把他的坟墓挖开来,发现里面只有一块石头和一张琴。原来这就是司马徽墓。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之情。

尾联“苍茫云树天涯别,雪满高衙有寤言”也是典故,出自《后汉书·逸民传》。三国魏时,曹丕征召诸葛亮为相国参军,诸葛亮推辞不掉就去了。曹操听说后,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就派他去当益州太守。诸葛亮到了成都之后,把当地的风俗习惯都告诉给了百姓,还教他们种植五谷和蔬菜。老百姓都很敬服他。后来蜀汉灭亡后,诸葛亮就带着儿子诸葛乔等人一起隐居在隆中。据《襄阳耆旧记》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代表隐居生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不舍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