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
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
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
回首松亭道,秋风几日程。
蓟州
西来的山峦尽头,才见到蓟州的城。
大地低拱,三座城门巍峨高耸;天回地转,一面城墙平缓如砥。
城中人烟稠密,处处可见戍卒守卫;市井间,番族语言与汉话交织。
回首望去,松亭道上秋风萧瑟,几经周折,已是数日行程。
注释:
- 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
- 西来山:指的是从北方进入的山脉,这里用来比喻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位于北方的边缘。
- 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
- 地拱:形容地形像大地一样向内收敛,形成三座城门。
- 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
- 人烟:指居民点和市集。戍卒:驻守在边境的士兵。市语:市场里的谈话。
译文:
经过漫长的道路,终于看到了蓟州的城。
大地低拱,像大地一样向内收敛,形成了三座雄伟的城门;天空似乎旋转了一下,使得城墙显得格外平缓。
城中人烟稠密,处处可见戍守的士兵;市场上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既有汉族的谈话也有番族的语言。
回首望去,松亭道上秋风萧瑟,几经周折,已是数日的行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经过漫长旅途后,终于到达蓟州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西来山尽处,始见蓟州城”,通过对比“西来山”和“始见蓟州城”,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期待。第二句“地拱三门峻,天回一面平”,形象地描绘了蓟州的地理特征,既展现了自然的壮观,也寓含着对国家边疆的尊重。第三句“人烟多戍卒,市语杂番声”,则揭示了蓟州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既有戍守的士兵,也有来自不同民族的交易和生活场景。最后一句“回首松亭道,秋风几日程”,不仅描绘了蓟州的秋天景色,还暗示了旅程的结束和即将到来的重逢或告别。全诗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和细腻的感受传达,展现了旅途中的风景变化和个人情感的变化,充满了诗意和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