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汧水带云流,白草黄沙接远洲。
风断归鸿迷别渚,霜寒落木动高秋。
番营人散城边马,野渡僧归月下舟。
独有高闲当此际,每将心迹寄菟裘。

【注】汧水:泾河。

陇州简阎光甫:陇州(今陕西陇县)的长官阎光甫。

大参:官名,即大司马参军。

白话译文:

悠悠的清流带白云流淌,白草黄沙相接着远洲。

风断归鸿迷离在别渚,霜寒落叶飘动着秋高。

番营人散了城边马,野渡僧归月下舟。

独有高闲在此际,常把心迹寄托于菟裘。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以灞桥、渭城为背景,写景抒情,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深情厚意和对友人前程的祝福。

首联“悠悠汧水带云流,白草黄沙接远洲。”描写了灞桥一带的美丽景色,灞桥之水悠悠地流淌着,两岸白草黄沙相接,远处的山丘也隐隐约约可见。诗人用“悠悠”来形容水流的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同时,“带云流”也描绘出灞桥之水的流动状态,仿佛连天空都被河水带走了一样。这两句诗既点出了送别的地方,又描绘出了灞桥的自然景观,为下文的送别之情做了铺垫。

颔联“风断归鸿迷别渚,霜寒落木动高秋。”进一步描绘了送别之时的情景。诗人看到一只归鸿被风吹断了,迷失在了远方的湖中。而周围的树木也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纷纷落下了叶子。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归鸿和落叶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离别的凄凉之感。同时,“霜寒落木”也是对灞桥秋季景色的具体描绘,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秋天的画卷之中。

颈联“番营人散城边马,野渡僧归月下舟。”则描绘出了灞桥附近的军营已经解散,城外的马匹四处游荡;而在郊外的渡船上,一个僧人正在归家,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这句诗通过对军营和僧人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气氛,让人更加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同时,“野渡”二字也点明了地点,使人更加明确这首诗的背景是在灞桥附近。

尾联“独有高闲当此际,每将心迹寄菟裘。”则是诗人对送别的感慨和对未来的祝愿。诗人说只有自己才能在这种高远闲适的环境中,将自己的心事和心情寄托在这个兔子皮制成的裘衣之上。这里的“高闲”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境,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一种高远的心态,不被世俗所累,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每将心迹寄兔裘”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期许,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成就。

这首诗以灞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离别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和祝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