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作镇众称宜,攀卧争缘父老痴。
宪府恤刑崇德望,都台迁秩拜恩私。
燧烽烟杳防秋远,刁斗声沈警夜迟。
旧炼石皆成五色,珍藏还待补天维。
【注释】
- 都宪:即都察院副都御史,掌督察百官。陈叔振,名不详,曾任宣府镇守使。
- 攀卧:指陈叔振为国事奔走劳碌,不辞辛劳。缘:因、由于。父老:指当地父老乡亲。痴:愚昧、无知。
- 宪府:指都察院。恤刑:指对罪犯的审判与惩罚。崇德望:尊崇有道德的声望高的人。都台:都察院。迁秩:提升官职的等级。拜恩私:接受皇帝的恩赐。燧烽:古代烽火报警装置。烟杳:烟雾迷茫的样子。防秋:指边防秋季的军事演习。远,遥远。刁斗:古代军用铜壶,用于夜间报时。声沈:声音低沉。警夜:警戒夜间的安宁。迟:迟缓、缓慢。
- 旧练石:指炼丹石。成五色:变成五彩缤纷的颜色。补天维:比喻修补天空,使国家长治久安。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别陈叔振出使宣府镇时所作的赠别诗,通过赞颂陈叔振的政绩和品德,表达了对其出使他职的祝贺与期望之情。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流畅自然,意境深远。
一、首联写陈叔振作镇宜人。“边疆作镇众称宜”,直接称赞陈叔振出任宣府镇守使后,受到当地父老百姓的喜爱和拥戴;“攀卧争缘父老痴”,进一步描绘了陈叔振为了国事而奔波忙碌、不辞辛劳的情景;这两句既表现了陈叔振的崇高品质,又展示了其政绩卓著的事实。
二、颔联写陈叔振为国事而深得人心。“宪府恤刑崇德望”,说明陈叔振在都察院任职期间,注重法治、关爱百姓,深受人们的敬仰;“都台迁秩拜恩私”则揭示了陈叔振之所以能够晋升的原因,既有他自身的才能和努力,也得益于皇帝对他的宠信和厚待。这两句既赞美了陈叔振的才干和品质,又揭示了他得以晋升的社会原因。
三、颈联写陈叔振出使宣府时的威武形象。“燧烽烟杳防秋远”,描绘了陈叔振出使宣府时,烽火四起、烟雾弥漫的场景,象征着边境战事紧张;“刁斗声沈警夜迟”,则刻画了陈叔振深夜巡守边关,敲响刁斗以警戒夜间安宁的情形;这两句既表现了陈叔振的威严和勇敢,又展现了他对国家忠诚、敬业的精神风貌。
四、尾联写陈叔振出使之果敢与智慧。“旧炼石皆成五色,珍藏还待补天维”,借用炼丹石变成五彩缤纷的神话传说,寓意着陈叔振出使宣府镇后,必将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巨大贡献;“旧练石”、“补天维”等意象,既表现了陈叔振的决心和信心,又揭示了他的远大志向和使命担当。
这首诗通过对陈叔振出使宣府镇时的威武形象和卓越政绩的赞美,表达了对其出使他职的祝贺与期望之情。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意象,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