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琴随处觅知音,谁识离骚万古心。
行到溪山幽绝处,细听瀑布涤烦襟。

【注释】

题画:题写在画上。

抱琴:抱着琴。

随处觅知音:到处寻找志同道合的人。

谁识:谁能识别、懂得。

离骚:指《楚辞·离罇》。这里泛指屈原的诗篇,因屈原作《离骚》,故称。万古心:千载之下的心声。

幽绝:幽深断绝。

细听:仔细倾听。

涤烦襟:洗涤烦闷的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借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的。

第一首“抱琴随处觅知音”,诗人以“寻知音”为线索展开全诗。“抱琴”是诗人自喻,表示他怀有满腹经纶,但无人赏识;“随处”表明他到处奔走,寻求知音。然而,“寻知音”却难于上青天,这从“谁识”、“谁解”中可以窥见一二。接着,诗人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行到溪山幽绝处,”写出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幽绝”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远离尘世的喧嚣,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

第二首“行到溪山幽绝处”,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理想境界。这里,诗人用“细听瀑布涤烦襟”作为过渡,由自然景致转入内心的感受。“细听”表明了诗人对周围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而瀑布的声音,则象征着诗人的心境:它像一泓泉水,涤荡着诗人心中的浮躁和烦恼。这一联,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宁静,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物外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抱琴”、“寻知音”、“行到溪山幽绝处”、“细听瀑布涤烦襟”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于心灵自由的追求。诗人以“抱琴”自比,表示自己怀才不遇、孤高自许;“寻知音”则暗示了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行到溪山幽绝处”展现了诗人渴望隐逸、逃离尘世喧嚣的心境;“细听瀑布涤烦襟”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