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揭空江浪忽兴,停舟断岸石棱棱。
遥闻野寺一声磬,近辨渔家几处灯。
归信不如潮有准,客程翻似梦无凭。
薄寒谁为更衣计,闲杀中闺半臂绫。
夜阻江上
风揭空江浪忽兴,停舟断岸石棱棱。
遥闻野寺一声磬,近辨渔家几处灯。
归信不如潮有准,客程翻似梦无凭。
薄寒谁为更衣计,闲杀中闺半壁绫。
译文:
夜幕降临,狂风掀起江面上的波涛,波浪起伏不定。我停下船只,只见断崖上石头棱角分明。远远地听到山野寺庙里传来的钟声,近前看到渔村的灯火点点。归家的消息没有涨潮那么确定,旅途的艰辛仿佛一场空幻。薄薄寒冷,谁能为我准备衣物呢?家中的女子闲得发愁。
赏析:
吴稼竳(?-1610),字叔耘,号东篱,又号陶庵,浙江长兴人,明代诗人。他以诗见称于王世贞,与吴梦旸、臧懋循、茅维称为“四子”。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现实生活的关心,语言清新自然,风格质朴。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乘船受阻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寂寥。首句“风揭空江浪忽兴”生动地描绘了夜风掀动江水,激起阵阵波涛的景象。接着,“停舟断岸石棱棱”进一步展现了船只因风浪受阻,停靠在岸边时的情景。这两个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
“遥闻野寺一声磬,近辨渔家几处灯”则转入对周边环境的描绘。远在山野的寺庙中传来的钟声,近处渔村里的灯火闪烁,这些细节让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这种远近结合的写法,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身处异地的孤独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周围环境的关注。
最后两句“归信不如潮有准,客程翻似梦无凭”则是全诗的情感升华。这里的“归信”、“潮有准”与“客程”分别指代回家的希望和实际的行程,而“翻似梦无凭”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切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外漂泊时的辛酸和无奈,以及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充满了情感力量。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更体现了他对家乡和亲情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