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城东峙接江门,自此南天斯道尊。
从祀四公留一席,两朝当轴竟无言。
讲坛烟草丰碑没,藜火书声甲第存。
怅立湖山闲想像,日令狂简独盘桓。
【注释】
感怀三首:诗人对友人王御史的追忆。王御史,名不详,可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官员。
度:通过,到达。
鹅城:即南京,古称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江门:长江边的重要渡口。
南天:南方的天空。这里指南方。
斯道:这一条路,指仕途。
从祀四公:在祭祀四位古代贤人的场所供奉王御史。四公,指春秋时期的四位著名贤人: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留一席:给王御史留下一个座位。
两朝:指北宋和南宋。当轴:掌权;执政。
讲坛:讲堂。丰碑:高大的石碑,这里指王御史的功绩与声望。
藜火:用草做成的火把。书声:读书的声音。藜火书声指的是读书的声音。
甲第:官邸,宅邸。
怅立湖山闲想像,日令狂简独盘桓:站在湖光山色中悠闲地回忆往事,一天下来却只有自己一个人徘徊。怅立,惆怅站立,形容感慨。令:使得,让。盘桓,徘徊不前。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题“感怀”二字,表明这首诗是作者因怀念友人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其不幸遭遇的同情之情。全诗以王御史的生平事迹为线索,通过对他在仕途上的成功与挫折的描写,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联“鹅城东峙接江门,自此南天斯道尊”。诗人首先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巍峨的南京城东面耸立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它与长江边的渡口相接,从这里开始向南延伸,便是一条通往南方的道路。这一句不仅勾勒出了南京城的地理轮廓,也暗喻了王御史的仕途之路。
颔联“从祀四公留一席,两朝当轴竟无言”。诗人进一步描绘出王御史在仕途上的经历。他曾经在祭祀四位古代贤人的场所供奉过王御史,留下了一片赞誉之声。然而,在王御史所处的两朝中,他却始终未被提拔任用,无人敢于与他对话。这句诗既表达了王御史在仕途上的艰难,也暗示了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失望。
颈联“讲坛烟草丰碑没,藜火书声甲第存”。诗人转而描绘王御史的学术成就。他曾经在讲坛上讲授儒学,留下了许多丰碑般的著作,但他本人却未能享受应有的荣誉和尊重。相反,他的学问却在民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这里的“讲坛”指的是王御史曾经讲授儒家经典的场所。“丰碑”指的是王御史的著作。“藜火书声”则是指民间流传的读书声。这句诗既赞美了王御史的学术成就,也表达了对他未能得到应有尊重的遗憾。
尾联“怅立湖山闲想像,日令狂简独盘桓”。诗人最后描绘出王御史孤独的身影。他站在湖光山色之中,悠然自得地回忆往事,一天下来却只有自己一个人徘徊。这里的“湖山”指的是南京周围的山水风光,而“狂简”则是指王御史的性格特点。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王御史的思念之情,也暗示了他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无奈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王御史的生平事迹进行回顾,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志向高远以及在仕途中的挫折与困境。同时,诗中的景物描绘和情感表达也都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