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重功名,古人崇道义。
趋向一以殊,此取则彼弃。
孰知方寸中,本是经纶地。
卓哉矫亭君,盛德愚所庇。
再拜治心篇,贤圣可同志。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译文:
在末世中,人们更加重视功名利禄,但古人更注重道义。
他们走向不同,有人追求高升而弃道德,有人坚守道义而不求名利。
谁能知晓,方寸之心,本是治理天下的地方?
你矫矫然独立于世间,你的高尚德行,是我愚笨之人所庇护的。
我恭敬地拜读你治心篇,贤人圣人可以与你志同道合。
注释:
- 末世重功名:指在动荡的末世时期,人们往往更加重视个人的功名和地位。
- 古人崇道义:指古代的人们在道德和道义方面有更高的追求。
- 此取则彼弃:指有些人在选择时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道德价值。
- 孰知方寸中,本是经纶地:意思是谁能够知道,我们的内心其实是一个治理天下的广阔舞台。
- 卓哉矫亭君:意为非常了不起,称赞矫亭先生(可能是指一位古代贤人)。
- 盛德愚所庇:表示对某人高尚品德的赞美,认为他的美德是我所仰慕和保护的对象。
- 再拜治心篇:表示再次拜读并深深感激他写的《治心篇》。
- 贤圣可同志:意味着贤人、圣人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共同探讨修身养性的方法。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古代道德的怀念。诗中提到“末世重功名”,反映出作者对于功利主义盛行的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他也指出了“古人崇道义”的传统价值观,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在诗的最后一句中,作者表达了对矫亭先生的敬仰之情。他认为矫亭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他的美德使他成为作者所保护的对象。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于贤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传统道德价值的珍视。
最后一句“再拜治心篇,贤圣可同志”则是对读者的一种号召,鼓励大家共同学习修身养性的智慧,以期达到与贤人和圣人相同的境界。这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