屼屼包山倚具区,灵威曾得入旬馀。
当年谋国臣何拙,不取黄金取禹书。
太湖
屼屼包山倚具区,灵威曾得入旬馀。
当年谋国臣何拙,不取黄金取禹书。
赏析
太湖,一个历史悠久且风景秀丽的地理名称,在古代诗文中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这首诗通过描绘太湖周围的自然景观及其历史传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
诗意解释
首联“屼屼包山倚具区,灵威曾得入旬馀。”描述了太湖周边的自然地貌和历史传说。“屼屼”形容包山峻峭而多变化,“倚具区”指的是太湖地区的位置,“灵威”可能指代太湖的神韵或灵气。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太湖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释义
- 太湖:位于中国东部的一个大型淡水湖,以其广阔的水域和众多的岛屿而著名。
- 具区:古代地名,今属于苏州市,是太湖的一部分。
- 灵威:通常用于描述具有神秘力量或美好品质的事物。
- 旬馀:表示时间之长,意味着岁月悠长。
分析
首句中的“灵威”可能隐喻着太湖不仅自然景观美丽,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如同一位古老的守护神一般存在。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冲击力,也加深了读者对太湖独特魅力的理解。
译文
太湖,它屹立在群山之间,倚靠的是具区。那里的灵气曾经深入到旬月之余。当年谋国的臣子多么笨拙,他们不追求黄金只取禹书上的智慧。
赏析
此诗的第二联进一步探讨了文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当年谋国臣何拙”,可能反映了诗人对于古代智者如何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治国平天下的思考。而“不取黄金取禹书”则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即追求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远胜过金银财宝。这一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太湖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古代智慧的赞颂,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同时,它也提醒现代人要珍惜和保护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让这些自然美景和文化财富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