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障里树苍苍,问禁先须自入乡。
何事村中人尽道,狐狸休惮畏豺狼。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赏析诗句是诗歌鉴赏的常规题目,此类试题解答时可结合诗句的意思加以分析。首先读懂诗的大意,然后逐句翻译,最后分析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作用及背景等。注意不要遗漏任何一句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本题中“自电白至海安”指从广东电白县到江苏海安县;“黄茅障里树苍苍”,在黄茅岗上树林茂密;“问禁先须自入乡”意思是说,进入新地方要遵守当地习俗,了解当地的禁令;“何事村中人尽道,狐狸休惮畏豺狼”,意思是村里的人们都知道,狐狸见了豺狼也会害怕;“何事村中人尽道”,意思是村里的人们都知道,狐狸见到豺狼也感到害怕。

【答案】

译文:

在黄茅岗上树林茂密,进入新地方要遵守当地习俗,了解当地的禁令。村里人们都知道,狐狸见了豺狼也感到害怕。

注释:“自电白至海安”指从广东电白县到江苏海安县;“黄茅障里树苍苍”意思是说,在黄茅岗上树林茂密;“问禁先须自入乡”意思是说,进入新地方要遵守当地习俗,了解当地的禁令;“何事村中人尽道”意思是村里的人们都知道,狐狸见了豺狼也感到害怕。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初抵海安,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人们对外来客人的态度。

首句“自电白至海安”交代了作者的出发地点和抵达目的地的时间。电白位于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海安则位于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带。电白与海安之间相距不远。因此,可以推测作者应该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来到海安,那时正是海安地区封建势力相对巩固时期。

第二句“黄茅障里树苍苍”点出海安一带山多田少的自然特点,并突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谓“黄茅障”,即黄茅岭,是海安地区的一座著名山峰。而“树苍苍”则写出了山势高峻,树木葱郁的特点。海安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势低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然而,由于地处水网地带,河湖纵横交错,所以这里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耕地不多,农业生产水平不高,这也许是海安地区封建势力相对巩固的原因之一。

第三句“问禁先须自入乡”表明了诗人刚到此地时的谨慎态度。所谓“问禁”,即是向当地居民打听有关法令、规章。“入乡随俗”则是说到达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海安是当时东南地区的一个交通枢纽,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这里既是商业重镇,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海安地区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刑峻法;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行“教化”、“礼制”等思想观念。对于初抵此地的外来人,他们往往采取一种戒备、排斥的态度。诗人在这里用一“先”字,既表明了自己对封建统治者态度的担忧,也反映了自己初到此地的心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海安地方风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尚浅。

第四句“何事村中人尽道”,进一步说明了为什么当地人会对外来人采取一种戒备、排斥的态度。海安地处江南水乡,历来以鱼米之乡著称。然而这里的农民却并不富裕,生活十分艰苦。他们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外,还需要从事一些其他劳动。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加上天灾人祸的影响,农民们的生活一直很贫困。所以每当有外地人来到海安时,当地的农民总是对他们抱有戒心,甚至会出于某种原因对他们进行攻击和报复。这种“村中人尽道”的情况在当时的海安是相当常见的。诗人在这里通过“尽道”二字,把当地农民的这种心理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当地农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关切。

尾联两句“狐狸休惮畏豺狼”,“何事村中人尽道”一句中的“狐”和“狼”是两种动物,而诗人在这里把它们合在一起使用,显然是有意为之。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狐狸常常被赋予机智、灵巧等美好的品质;而狼则是狡猾、凶残的象征。诗人在这里用“狐”来比喻那些对外来人抱有戒备心理的当地农民,用“狼”来比喻那些对农民进行攻击和报复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从而揭示了农民们所受的苦难的根源。同时,这也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