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拔宅同飞去,帝子何因尚有台。
若道神仙非住世,遗弓堕履总堪哀。

【注释】

二帝子: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彻。

当年拔宅同飞去:指汉武帝在未央宫召见董仲舒,董仲舒以“天者体也,地者仪也,人者时也”回答汉武帝,武帝说:“朕安得不用董仲舒之言。”董仲舒的这番回答,与《汉书·董仲舒传》记载的董仲舒对武帝的话“天何所哉?天何所受哉?”相合,但《汉书·董仲舒传》中没有提到武帝要他“拔宅而飞”的事。这里用一个神话传说,来比喻董仲舒辞官归隐的壮举,说他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腾云驾雾而去。

帝子:指汉武帝刘彻。

何因:为何。

台:台观,宫殿台阁。

若道:倘若说。

神仙:指董仲舒。

住世:居住于世间。

遗弓堕履:指董仲舒辞官归隐后,不再担任官职。“遗弓”,“堕履”,都是表示放弃世俗生活的意思。

【译文】

汉代两位帝王刘恒和刘彻曾一起读书的地方,

如今汉武帝已经拔身升天的仙境了,

为什么还有人在那里建筑了台观呢?

假如人们说董仲舒是神仙一类的人,

那么他所抛弃的弓箭、鞋子总让人感到悲伤吧。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借咏史抒发感慨,慨叹历史人物的兴替盛衰。诗中以汉武帝与董仲舒的师生关系为题,通过描绘二人的关系,进而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开头两句:“当年拔宅同飞去,帝子何因尚有台?”意思是:当年汉武帝与董仲舒共同辞官归乡的情景历历在目,可现在董仲舒已升仙去了,而汉武帝还在人间。诗人用神话传说来表达对董仲舒辞官归隐的壮举的赞美,同时暗含着对汉武帝的批评,暗示汉武帝不应再做帝王,应该效法董仲舒辞官归隐。

第三句:“若道神仙非住世,遗弓堕履总堪哀。”“道神仙非住世”,意即如果人们说董仲舒是神仙一类的人,那他抛弃的弓箭鞋子就让人感到悲哀;“总堪哀”,则是指那些被抛弃的弓箭鞋子令人感到悲哀。诗人在这里既讽刺汉武帝不能效法董仲舒辞官归隐,又感叹那些被抛弃的弓箭、鞋子令人感到悲哀。

全诗以咏史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