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渡古徐州,淮阳下接流。
宣房筑何日,瓠子决堪忧。
漕使道傍议,冬官传舍谋。
百万东南粟,将无虑咽喉。

注释:

南还途次感怀:在返回的路上,我感慨万千。

河渡古徐州,淮阳下接流:古老的徐州河边,淮水下游直通大海。

宣房筑何日,瓠子决堪忧:黄河的堤防何时能够修好,瓠子的决口令人忧虑。

漕使道傍议,冬官传舍谋:漕运使在路上讨论如何治理黄河,冬官也在谋划对策。

百万东南粟,将无虑咽喉:数百万的粮食储备是否足够,能否解决黄河的咽喉之忧。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南归途中对黄河问题的关注和担忧。首句“南还途次感怀”,点明了作者的行踪和感慨之情。接着,诗人通过描绘黄河两岸的景象,表达了对治黄工作的关切。他认为黄河的堤防尚未修好,而瓠子口的决口让人忧心忡忡。

第三四句转向漕运和冬官的问题。漕运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而冬官则是负责水利建设的官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漕运和冬官工作的质疑和担忧。他担心这些措施不足以解决黄河的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有力的行动。

最后一句“百万东南粟,将无虑咽喉”,则是对国家粮食储备的担忧。他认为即使拥有百万石粮食,也无法解决黄河的咽喉之忧。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危机的深刻认识和对治水工作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通过对黄河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水利建设和民生问题的关切和担忧。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担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