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残香烬漏声催,漫展离骚读几回。
月出乌惊林叶响,却疑花外有人来。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的能力。赏析诗词,首先要把握其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概括。本诗是作者秋日园居时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上香炉,焚起沉香,静静地读书、思考,直到漏声三遍,天已大晓。诗人从书卷中抬起头来,抬头看见一轮明月高悬夜空,又听见林中的鸟惊飞而起,便怀疑花外有人来了。

“灯残香烬漏声催”一句写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刻读书、思考,直至漏声三遍,天已大晓。这里用“灯残香烬”和“漏声催”三个词语,写出了夜已深,但读书人仍在苦读的情态。

“漫展离骚读几回”,句中一个“漫”字,表明诗人读书时漫不经心,随意翻阅,而没有目的。诗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从屈原的《离骚》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月出乌惊林叶响”一句,是诗人在读书时听到的。这里的“乌惊”二字,说明乌鸦被月光惊动了,纷纷惊飞。而此时诗人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所以并没有听到乌鸦惊飞的声音。诗人却误以为是有人在花外说话、走动,于是赶紧放下书本,走到窗前去看个究竟。

“却疑花外有人来”一句,是诗人在窗前望见的情景。他以为有一个人藏在花丛中偷听自己的读书声。其实,这只不过是自己多疑罢了。诗人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是因为在寂静的夜晚,读书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同时,由于诗人的专注和好奇,也使他产生了错觉。

【答案】

译文:

灯烛已尽,余香尚存,夜已三更,而读书声却不断传来,不知不觉中竟翻了好几回《离骚》。月升东山,树梢上的乌鸦惊起飞

腾,林间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我还以为有人在花丛中窃窃私语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抒写的是深夜读书时所见所感。全篇紧扣“闲”“寂”二字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在幽静的园居生活中,追求知识、

刻苦攻读的精神。

首句“灯残香烬漏声催”,点破深夜时分,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灯残”一词,既写出了室内的光线微弱,又暗示了时间已近子夜,为下文的读书活动作了铺垫。“香烬”则暗示了读书人已到深夜,仍不肯早睡,坚持夜读。“漏声催”三字,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深夜已到。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种静寂的氛围。

第二句“漫展离骚读几回”,紧承上文,写出了诗人在深夜读书的情景。这里,诗人以“漫”字来形容自己在读书时的随意性,突出了他在读书过程中的轻松、愉悦的心情。“离骚”是屈原的作品,诗人在这里引用它,既表现了他热爱文学、渴望知识的情怀,又表现了他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第三四句“月出乌惊林叶响,却疑花外有人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诗人在窗前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照亮了整个树林。这时,林中的鸟儿被月光惊起,纷纷飞走。诗人以为有一个人藏在花丛中偷听自己的读书声。然而,这只是他多疑罢了。

这首诗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