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界峰头卧赤霞,秋深明月冷蒹葭。
天风吹落霓裳曲,散作湖边桂树花。

【注释】

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杂咏:即杂感诗。赤霞:指红色晚霞。蒹葭:芦苇。霓裳曲:传说是天女所奏之乐。散作湖边桂树花:意即天女散花时,桂花随风飘落。

【译文】

天上神仙的住处,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卧着一道美丽的红霞;深秋时节,皓月当空,湖边芦苇丛生,一派寒清景象。一阵天风吹来,仙女们散开衣裙,把天籁之音化作了满天桂花。

【赏析】

此诗以“罗”字领起,点出诗人登临之地——罗浮(今广东增城)。从首句“上界峰头卧赤霞”可知,这是在登高远眺,极目四野所见,故下句紧承其意。“秋深明月冷蒹葭。”这句是写景,也是抒情。蒹葭,即芦苇。诗人登高一望,只见一片凄清的景物,不禁触景生情:这凄凉的景色,正是自己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心境写照。

第二句“天风吹落霓裳曲”,是从侧面写罗浮山的美丽。这里用一个典故。据《太平广记》引唐·王勃《七夕赋序》,唐高宗时有道士司马承祯献紫霄宫图。玄宗信以为真,命人建造。宫中有七宝台、珠帘、绮窗、画梁、玉梯、朱户、金铺,以及飞阁流丹、重廊四达、步廊六缀、钩心斗角、盘郁结阿、连亘八千余步。又建明堂九室、飞桥转汉、月观星门、参坛交柱、天地仙境、日月宫阙等等。玄宗曾自言:“吾常游此耳!”后来,玄宗因事南逃,途中病死,明堂也毁了。诗人用这个典故,说明罗浮山的美景,如天宫一般。而“霓裳曲”,则是天仙所奏的美妙乐曲,是人间所不能听到的。

第三句“散作湖边桂树花”,则进一步写罗浮山的神秀和美丽。诗人说,天风吹落仙人的乐曲,就像天女撒下桂花一样,飘落在湖水边的树上。这里的“散作”二字,既写出了天风的力量之大,也写出了天风的速度之快。而天女散花,更使人感到天风的神奇莫测。

此诗以“罗”字领起,点出诗人登临之地——罗浮(今广东增城)。从首句“上界峰头卧赤霞”可知,这是在登高远眺,极目四野所见,故下句紧承其意。“秋深明月冷蒹葭。”这句是写景,也是抒情。蒹葭,即芦苇。诗人登升高望,只见一片凄清的景物,不禁触景生情:这凄凉的景色,正是自己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心境写照。

第二句“天风吹落霓裳曲”是从侧面写罗浮山的美丽。这里用一个典故。据《太平广记》引唐·王勃《七夕赋序》,唐高宗时有道士司马承祯献紫霄宫图。玄宗信以为真,命人建造。宫中有七宝台、珠帘、绮窗、画梁、玉梯、朱户、金铺,以及飞阁流丹、重廊四达、步廊六缀、钩心斗角、盘郁结阿、连亘八千余步。又建明堂九室、飞桥转汉、月观星门、参坛交柱、天地仙境、日月宫阙等等。玄宗曾自言:“吾常游此耳!”后来,玄宗因事南逃,途中病死,明堂也毁了。诗人用这个典故,说明罗浮山的美景,如天宫一般。而“霓裳曲”,则是天仙所奏的美妙乐曲,是人间所不能听到的。

第三句“散作湖边桂树花”,则进一步写罗浮山的神秀和美丽。诗人说,天风吹落仙人的乐曲,就像天女撒下桂花一样,飘落在湖水边的树上。这里的“散作”二字,既写出了天风的力量之大,也写出了天风的速度之快。而天女散花,更使人感到天风的神奇莫测。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夜的罗浮山,但整首诗给人的总体感受却是春意盎然。这是因为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将自然景物拟人化。他不说月亮冷,只说它像秋天里的蒹葭一样冷清;不说天风吹落的乐曲像天上的彩虹那样绚丽多彩,而是说它像天上的霓裳曲一样飘荡在空中;不说桂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而是说它像天上散落的星辰一样洒满大地。这种比喻不仅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而且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