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事业已崔嵬,直到尼翁又复开。
鲁论编成悲凤去,春秋著就泣麟来。
东山在望隐犹见,泗水流长逝不回。
莫负吾师提命意,圣凡歧路始投胎。
注释:
己亥年中秋节,我与社中诸位朋友一起登上了元魁塔。在那里饮酒作乐,笙歌四起,群英荟萃,大家都赋诗以记此事。
唐虞的事业已经很高远,直到尼姑庵又重新开放。
鲁国的论著编成后悲叹凤鸟的离去,春秋的记载完成时哭泣麒麟的到来。
东山在望隐者仍然可见,泗水水流长而逝不回。
不要辜负老师提命之意,圣凡歧路开始投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社中诸子登元魁塔被饮文昌阁,笙歌备奏,群英咸集后所作。诗人通过描绘中秋佳节的美景和盛况,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前辈圣贤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首联“唐虞事业已崔嵬,直到尼翁又复开”,表达了作者对唐虞时期伟大事业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对尼姑庵重新开放的赞美之意。
颔联“鲁论编成悲凤去,春秋著就泣麟来”则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佳节的盛况。这里的“凤去”、“麟来”分别指代孔子和老子,寓意着他们的教诲和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颈联“东山在望隐犹见,泗水流长逝不回”则将镜头转向了自然景观。这里的“东山”、“泗水”都是中国著名的山水名胜,而“隐犹见”、“逝不回”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尾联“莫负吾师提命意,圣凡歧路始投胎”则再次回归到主题上。这里的“提命意”指的是老师的教诲和期望,而“投胎”则比喻了人生的选择和转变。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佳节的美景和盛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前辈圣贤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