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响缘云起,清砧入暮繁。
秋风吹落叶,万户更千门。
宁知寄远意,不尽捣衣魂。
早晚逢西使,流沙隔塞垣。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主要事件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闻砧”意思是听到远处传来的捣衣声。“砧”,指捣衣用的石头或木块。古代妇女在冬天将征人的衣服缝制好后,要趁夜深人静时敲打着砧石,以声助悲。“宁知寄远意,不尽捣衣魂。”诗人用反问的语气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情。“捣衣魂”,即捣衣女魂。诗人以“捣衣魂”自代,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流沙隔塞垣”。流沙:指沙漠。塞垣:边塞的城墙。这里指边关。诗人通过想象,把边塞与家乡联系在一起,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答案】

译文:

听到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原来是有人在深夜里敲打着石砧。秋天的风吹动着树上的落叶,万家更替着千门万户。怎知这声音里寄托着远在他乡的人的深情厚意?也表达着捣衣女子无尽的思念之情。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亲人团聚,流沙隔断了边关的城墙。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长安所作,描写的是唐代长安城秋夜妇女们捣衣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写出了思妇因久别不归而引起的相思之苦以及她盼望早日回家团聚的愿望。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首句“闻砧”二字起势不凡,“砧”,古时捣衣用的木石,捣衣时发出的声音叫“砧声”。“逸响缘云起”,这句说那“砧声”随风飘荡,好像云彩随着它飞起来一样。“缘云起”,形容声音飘荡不定,回旋起伏,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入暮繁”,天色渐晚时分,砧声更加频繁。“入暮”,指傍晚,这里指黄昏时分。“繁”,多的意思。“入暮繁”说明捣衣的声音越来越响。“入暮”与“缘云”相呼应,突出了“砧声”的飘渺缥缈之感。

次句紧承上句,写捣衣声入耳之后的感受。“秋风”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秋风萧瑟,吹动了树叶,又吹落了无数片叶子。“秋风”既点明季节,渲染了气氛,又为后面“万户更千门”作铺垫。“万户”指家家户户,“更”有交替、轮流的意思,这里指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捣衣。“更千门”既写出了捣衣声的连绵不绝,也写出了长安城里千户人家都忙着捣衣的景象。

三句由听觉转为视觉。“秋风吹落叶”,是说秋风刮得落叶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叶”既点明了季节,又衬托出长安城里人们忙于捣衣的情景。“万户更千门”一句,是说家家户户都忙着捣衣,一片繁忙的景象。“更”字在这里是强调的意思,突出了长安城中千家忙捣衣的热闹场面。

末二句写思妇的心情。捣衣之声入耳之后,引起了她的无限愁情。“宁知寄远意,不尽捣衣魂。”诗人用反问的语气道出了自己内心的感情。“宁知”是哪里知道的意思,这里含有“怎能不知道”之意,表现了她对远在外地的丈夫深深的怀念。“捣衣魂”即捣衣女魂,这里指的是思妇的心魂。“不尽”的意思是没有尽头,这里指捣衣的声声不息。“捣衣魂”既是对丈夫的怀念,又是对自己痛苦心境的反映。

末两句写思妇盼望早日回家团聚的愿望。“早晚逢西使”,意思是说:什么时候能遇到朝廷派遣出去的使者呢?这里是指朝廷派遣出去的使者去西域经商或出使,时间不定,因此很难确定何时可以归来。“流沙隔塞垣”,意思是说:流沙阻隔了边疆,无法到达京城,长安城的墙垣隔绝了两地。这里既表现了思妇对远在京城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又表现了思妇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