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那足恃,绝壁彼能攀。
卫卒虚分戍,边人苦卖关。
贺兰天失险,花马地成闲。
一片延绥草,谁寻白骨还。

诗一:长城那足恃,绝壁彼能攀

长城那足恃,绝壁彼能攀。
卫卒虚分戍,边人苦卖关。

注释与赏析:

长城那足恃

  • 长城的不足依赖:这里表达了对长城防御能力的一种怀疑或不满。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线,虽然历史悠久,但在实际战斗中往往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

绝壁彼能攀

  • 险要地势的挑战:形容山势险峻,几乎无法攀登。这可能象征着边疆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及边防士兵面临的巨大困难。

卫卒虚分戍

  • 兵力分散的困境:指边疆驻军常常被分散在广阔的土地上,导致防守力量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

边人苦卖关

  • 经济负担的沉重:“卖关”意味着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将关口出售给他人,这无疑加重了边民的负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译文:

长城固然坚固,但在面对绝壁的攀登时,其真正的价值似乎并不突出。守卫的士兵虽多,却因分散而显得力量有限,边境居民因生活所迫,只得忍痛割爱地出售自己的家园。

诗二:贺兰天失险,花马地成闲

贺兰天失险,花马地成闲。
一片延绥草,谁寻白骨还。

注释与赏析:

贺兰天失险

  • 贺兰山的险阻丧失:此处描述的是贺兰山原本的险要地势已不复存在。
  • 象征的意义:可能寓意着国家边境的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屏障不再有效。

花马地成闲

  • 土地荒芜的象征:用“花马”和“闲”来描绘边疆地区由于战乱或其他原因变得荒凉。

一片延绥草

  • 草原的广阔与凄凉:描述了辽阔的草原上,曾经充满生机的地方现在却无人问津,充满了荒凉之感。

白骨还

  • 战争残酷的反思:通过询问“谁寻白骨还”,表达了对战争造成无辜牺牲的哀叹,以及对战后废墟的悲悯。

译文:

当贺兰山失去了昔日的险阻,曾经繁华的花马之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空地。在那片广袤的大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生命的痕迹,让人不禁思考,是谁还能从这片土地上找回那些失去的白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