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事文丞相,曾蒙国士知。
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
露夕鹤巢冷,风秋猿啸悲。
墓前谁拜手,露滴白杨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谒谢皋羽墓》。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君事文丞相,曾蒙国士知。

  • 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对文丞相(指唐明皇李隆基)的敬仰之情,他曾受到文丞相的赏识和厚待。

漆身追豫让,埋骨傍要离。

  • 豫让为了报答恩人智伯,漆身吞炭以自残;要离为了报恩义,在吴国灭亡后自杀。这里的“豫让”和“要离”指的是古代的两个忠臣,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忠诚和牺牲精神。李白在这里用典来赞扬这些古代忠臣的精神。

露夕鹤巢冷,风秋猿啸悲。

  • “露夕”指的是早晨或傍晚时分,露水沾湿了鸟儿的巢。“鹤巢冷”描绘了寒冷的露气使鹤巢变得冰冷的景象。而“风秋猿啸悲”,则描述了秋风中的猿声凄凉哀婉,增添了几分悲伤的氛围。

墓前谁拜手,露滴白杨枝。

  • 最后一句“墓前谁拜手”表达了一种哀伤的场景,可能是有人在墓地前祭拜。而“露滴白杨枝”则形容了清晨的露珠落在白色的杨柳枝上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李白的诗歌风格著称,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古代忠臣豫让、要离的典故引用,以及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忠臣精神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