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多银烛,春眠少象床。
近愁碧玉女,不嫁汝南王。
白马穿花去,黄莺入柳藏。
可能端午日,来唱荔枝香。

【解析】

“兰陔即事”是题目,也是一首诗。这是一首七绝,全诗如下:

夜宴多银烛,春眠少象床。

近愁碧玉女,不嫁汝南王。

白马穿花去,黄莺入柳藏。

可能端午日,来唱荔枝香。

【译文】

夜晚的宴会上,点了很多银蜡蜡烛;春天睡懒觉的时候少了象床。

近来有愁思,是因思念一位名叫碧玉的女子;她不愿意嫁给汝南王。

一匹白马像箭一样飞驰而去,黄莺在柳树中躲藏。

也许在端午节那天,会唱起《荔枝香》这曲子来。

【注释】

①兰陔:《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毛传:“总角,束发也。”郑玄笺:“宴,谓燕集也。”这里泛指聚会。②夜宴:晚上的宴会。③多银烛:有很多银色的蜡烛。④春眠:春天睡觉。⑤象床(yǐng chuáng):象牙做的卧具,古代富贵人家的床上用具。⑥碧玉女:比喻美丽的女子。⑦汝南王:指陈后主(陈叔宝)。陈叔宝为陈后主,南朝陈的最后一位皇帝。⑧白马:指骏马。⑨黄莺:指黄莺鸟。⑩来唱:指演唱。荔枝香:用荔枝花作香料制成的香,这里代指歌女的歌喉。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宴会上的情景。首句写“银烛”,次句写“象床”。三、四两句写“碧玉女”,五、六两句写“汝南王”。最后两句写“白马”、“黄莺”,并以荔枝香作结,使诗歌显得色彩鲜明,音律和谐,充满诗情画意。

诗以“兰陔即事”为题,写的是在宴会上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先写夜宴,后写春眠。夜宴,人多灯多,气氛自然热闹。而春眠则人少静寂,环境宜于清闲。诗人把两者作了对照,突出了春宵宴乐的欢畅与春眠的清闲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反衬出宴乐的热烈欢快。“多”和“少”相对,“兰陔”和“象床”相对,一“多”一“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三四句写宴席上的美人,“近愁碧玉女”,写美人的美貌。“碧玉”形容美如翡翠,这里指美女。“不嫁汝南王”,写美人的遭遇。“汝南”,今河南上蔡县,汉末汝南太守袁术娶美女甄氏,故又称袁术为“汝南贼”。后来人们常说“不嫁汝南王”,指不嫁一个不好的人。“碧玉女”与“汝南王”相对,写出了美人的悲惨命运。

五六句,写宴会上的音乐。“白马”句,是说音乐声非常美妙,就像骏马奔驰一样,又像鸟儿飞向花丛一样自由自在。“黄莺”句,是说音乐声如同黄莺儿躲在树上鸣叫一样婉转悦耳。两句对仗工整,描绘得细腻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七八句,以荔枝香作结。荔枝是一种珍贵的水果,用荔枝花作香料制成的香,香气袭人,令人陶醉。诗人用“来唱”来形容歌伎们唱着动听的歌,使整个宴会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这首诗描写宴会上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悦心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