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舜登仙后,衣冠葬在斯。
九山相似处,二女莫从时。
斑竹空多泪,苍梧不忍思。
千秋哀怨曲,只有楚臣知。
《九疑赋》
帝舜登仙后,衣冠葬在斯。
九山相似处,二女莫从时。
斑竹空多泪,苍梧不忍思。
千秋哀怨曲,只有楚臣知。
此诗首句“帝舜登仙后,衣冠葬在斯”出自屈大均的《九疑》,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帝舜的崇敬之情。帝舜是古代五帝之一,传说他南巡至九疑山时逝世,其衣冠被葬于此地。这里的“斯”字,意味着这个地方,即九疑山。
“九山相似处,二女莫从时”描绘了九嶷山周围的自然风光和神话传说。二女指的是娥皇、女英,她们因追随舜帝而投湘水而死。这里通过娥皇、女英的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忠诚爱情的向往。
“斑竹空多泪,苍梧不忍思”则表现了诗人对九疑山苍翠竹林的感慨。斑竹,又称湘妃竹,相传为娥皇、女英所植,象征着忠贞不渝的爱情。而“苍梧不忍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九嶷山美景的留恋之情。苍梧,即今天的湖南岳阳一带,这里山水秀美,景色宜人。
“千秋哀怨曲,只有楚臣知”则是诗人对九疑山历史文化的赞美。九疑山不仅是舜帝的安息之地,也是楚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楚辞·招魂》等作品均与九疑山有深厚的渊源联系。这里的“哀怨曲”,可能指的是楚国的悲歌或民间音乐,它们在九疑山流传甚广,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优美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九疑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这些传说和故事的抒发,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