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分虫口,黄黄味最甘。
离披芳草外,冷落小亭南。
蒂弱多萦石,茎长或过潭。
野间怜苦薏,采亦满花篮。
【注释】
瓣瓣分:形容菊花瓣儿像被分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的。虫口:指花蕊像被虫子咬过一样。
黄黄:指颜色。
离披:指菊花花瓣分散,稀疏的样子。芳草:指杂草。
蒂弱多萦石:指菊蒂(花梗)柔弱而易缠绕于石头上。萦,纠缠,缠绕。
茎长或过潭:指菊茎长得很长,甚至超过了水池。
野间:野外。
怜苦薏:同情那些被认为有苦味的野生薏苡。怜:同情,怜悯。
【赏析】
《采菊》诗中“过献孟池亭,采菊作”两句写诗人来到献孟池亭边,采摘菊花的情景。这两句看似平淡自然,实则含蓄蕴藉,耐人寻味。“过”字表明诗人的行动,点明地点,为下文写景、叙事、抒情做铺垫,是全篇诗歌的开端。“采菊”是本诗的中心事件,诗人以采菊为题,正说明他此行的目的。
中间四句描写菊花的外形、色彩和生长环境。前四句写菊瓣如丝,颜色金黄,清香扑鼻;后四句写菊花虽生于杂草之间,但生命力强,茎干高大,能凌空而起。最后一句写诗人在野外采集菊花时发现有些野菊虽然有苦味,但也值得同情,从中可见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优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生动地描绘出菊花的美丽形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献孟池亭边,欣赏着盛开的菊花。整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又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采菊》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