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步凌高巘,秋空野望开。
万峰盘禹穴,双涧落秦台。
射的云中出,樵风溪上来。
陶公不可见,猿鹤为谁哀。

飞步凌高巘,秋空野望开。万峰盘禹穴,双涧落秦台。射的云中出,樵风溪上来。陶公不可见,猿鹤为谁哀。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出自李白的《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山之巅后,四顾无人,视野开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出自宋·张耒的《游庐山》。原句的意思是:健步登上山顶,放眼望去,四望无人,清静极了。此诗前四句描写庐山近景,以静见其山之幽静;后四句写游山之欢悦,以动显其兴致之高。

屈大均,明末清初广东番禺人,初名绍隆,字介子,号翁山。明末诸生。清初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名今种,字一灵、骚馀。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迹遍及江浙与北方各省。诗与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诗外》、《广东新语》、《四朝成仁录》等。均乾隆朝严禁之书。

《登陶晏岭作·飞步凌高巘》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飞步凌高巘,秋空野望开。万峰盘禹穴,双涧落秦台。射的云中出,樵风溪上来。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通过对诗句的解析和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灵感。}
诗句“飞步凌高巘”出自明代诗人屈大均的作品《登陶晏岭作》,全诗如下:

飞步凌高巘,秋空野望开。    
万峰盘禹穴,双涧落秦台。    
射的云中出,樵风溪上来。    
陶公不可见,猿鹤为谁哀。    

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诗人简介:屈大均(1630-1696),本名屈大裕,字翁山,广东番禺人。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他曾参加反清活动,后成为僧人,法名今种,字一灵、骚馀。

  2. 诗歌原文

  • 飞步凌高巘,秋空野望开。
  • 万峰盘禹穴,双涧落秦台。
  • 射的云中出,樵风溪上来。
  • 陶公不可见,猿鹤为谁哀。
  1. 逐句解读
  • 飞步凌高巘:形容诗人迈着轻快的步伐,攀登至山峰之巅。”高巘”指的是高处的山崖,这里比喻诗人的志向高远。
  • 秋空野望开:秋天的天空广阔无垠,诗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超脱。
  • 万峰盘禹穴:描述群山环绕如同古代传说中的禹王治水时所筑的蓄水穴,象征着自然的伟力与秩序。
  • 双涧落秦台:两座山间的小溪从秦代的台上流下,暗示历史的传承与自然之美的交融。
  • 射的云中出:指箭矢在云雾中射出,形容景象的壮丽与神秘。
  • 樵风溪上来:樵夫吹出的清风从山谷间传来,表现了山林之间的和谐与生机。
  • 陶公不可见:提到陶渊明这位著名的隐士,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陶公高洁人格的敬仰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猿鹤为谁哀:用猿猴和仙鹤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灵,它们在此处似乎在默默哀悼人类的无常与孤独。
  1. 文化背景与象征
  • 自然景观:这首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包括高山、流水、云雾等,这些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深远的象征意义。例如,山峰象征坚韧不拔,流水代表生生不息,云雾则象征着变幻莫测的哲理。
  • 隐逸情怀:诗人对陶渊明的提及,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隐士被视为道德的高标和智慧的象征。
  • 历史与传统:诗中提到的“禹穴”和“秦台”,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和文化符号,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对传统价值的思考。
  1. 赏析与启示
  •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更深层地传达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与诗意。
  • 诗人的情感世界丰富而复杂,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他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他的诗作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屈大均的《登陶晏岭作》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山水诗,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和对自然美的赞颂。它让我们在欣赏自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