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为使日,风俗记诸苗。
负弩相如泰,浮槎博望遥。
文能助干羽,诗欲佐箫韶。
驷牡经全楚,蛮花处处邀。
【注释】
黔:今贵州一带。使:当州郡长官。记诸苗:指记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泰:指司马相如。浮槎:木筏。博望:《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即指司马相如。文能助干羽:干羽,《周礼·夏官·司弓矢》载:“夹五鼓,两旗,以象天。两物鼓,两物磬,以象地。两物钟,两物铎,以节声。凡乐,函钟、匏、笙、竽、埙、篪、笛以降,击拊、鞷、搏拊、錊于以倡;三节,合乐,乃奏箫、箎、虞、琴。四节,合乐毕,乃间一钟,谓之成章。士射,赞射,笙入作。大飨,升歌三终;下舞三终;奏箫、箎,歌《湛》、《池》。笙入,合乐;遂出,降复位;送爵,兴;乐三阕;工入,升歌三终;笙入,合乐;遂出,降复位。”后因以“干羽”为文词高超之称。佐萧韶:萧韶,舜时的乐曲。《史记·五帝本纪》:“(舜)击土而唱《九韶》、《九辨》,风告晓百兽。”后因以“佐箫韶”为协助演奏乐器。驷牡:指驾车的四匹马。经:经过。全楚:遍游全楚。蛮花:指云南地区的花木。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黔中为官时,曾到过当地的少数民族地区,并留下了许多描写少数民族风情的诗文。这首《送黄太史》就是其中之一。诗人在这首诗里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到黔中为官时,曾记录过少数民族的风俗。黔中,泛指今贵州一带。“使”,当州郡长官。“负弩”句,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汉民族有相似之处。“相如”句,指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曾随汉武帝巡游西南夷,了解当地情况。他所写的《上林赋》描写了那里的奇珍异宝。“浮槎”句,说司马相如曾随武帝乘船渡海,来到南越国。“文能”、“诗欲”二句,是说他写文章能够辅助音乐的节奏,写诗歌能够配合音乐的韵律。这两句话表明他写诗作文都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中间六句具体写了少数民族的生活。这六句都是写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和服饰与汉族的不同之处。第一、二句写少数民族男子的服饰特点。“负弩相如”,是说少数民族男子善于用弓箭,所以身上背着弓箭袋子。这里的“相如”,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小伙子”。第三、四句写少数民族女子的服饰特点。“浮槎博望”,是说少数民族女子喜欢穿着轻便的衣服。“博望”,即“薄暮”,“薄暮”,意思是傍晚。这里的“博望”,是古代对女子的美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姑娘”。第五、六句写少数民族女子的发式和头饰。“文能助干羽”,是说少数民族女子善长于文事。“文”,指文事,即文化活动。“干羽”,是《周礼·夏官·司弓矢》里记载的一种乐器名称。这里比喻文事,即文艺创作。“诗欲佐箫韶”,是说少数民族女子善长于音律。“箫韶”,是上古时期的一种乐曲,相传由舜演奏。“欲”,是想要的意思。第六句中的“蛮花”,指云南地区的花木。
最后两句是对前面六句的总括,是说这些少数民族的女子都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京城,她们到处邀请人们观赏她们美丽的头发和服饰。
整首诗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描写,表达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