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使青娥见,知频唱鹧鸪。
斑衣徭女似,香瘴越台无。
食岂争鸡口,栖宁嫁雁夫。
北禽欺汝者,逐我莫愁孤。

【注释】郑方二君:指郑方、张方。生鹧鸪:即山鹧鸪。青娥:指美女。斑衣徭女:指穿着花衣的苗族姑娘,这里借代当地的苗族女子。食岂争鸡口:比喻吃的东西不与别人争。栖宁嫁雁夫:比喻在南方定居。北禽欺汝者:意为你欺负别人就像北方的禽类一样欺压着南来的鸟儿。

【赏析】这首诗写于唐宪宗时期。当时郑方、张方被贬谪到岭南,而作者却在那里安居。诗中以鹧鸪自喻,表现了诗人对异乡生活的眷恋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前两句,诗人借郑方、张方之口,诉说了他们远离故土,来到岭南的感受。“归使青娥见”一句,点出自己的身份——使者。这里的青娥,是古代美女的一种称呼,这里泛指美丽的女子。“知频唱鹧鸪”一句,表达了他们对故国的思念之情。鹧鸪鸟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寄托游子思乡的情绪。

中间四句,诗人又通过描绘当地苗族女子的美丽动人和她们的生活习俗,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和无奈。“斑衣徭女似”,指的是当地的苗族女子穿着花衣,美丽动人;“香瘴越台无”,则是指当地气候潮湿,瘴气较重,不适合生活。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的所见所闻,也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无奈。

后两句,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于被欺负的愤怒和不甘。“食岂争鸡口”一句,意思是吃饭的时候,食物不会与人争斗,这里比喻生活中的食物不会与人争夺;“栖宁嫁雁夫”一句,则是说人们安于自己的生活,不会像雁一样被迫迁徙。最后一句“北禽欺汝者,逐我莫愁孤”,则是说那些欺负自己的人就像北方的禽类一样欺压着南来的鸟儿,而我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孤独无助。

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异乡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