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开向夕,倚杖寒烟生。
冻月浑无色,空潭若有声。
冰随松子落,石傍梅花横。
欲过西林寺,迟回到五更。
《虎溪冬夜》是明代诗人屈大均的作品,全诗如下:
柴门开向夕,倚杖寒烟生。
冻月浑无色,空潭若有声。
冰随松子落,石傍梅花横。
欲过西林寺,迟回到五更。
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的译文与注释:
- 柴门开向夕,倚杖寒烟生。
- 这句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打开柴门迎接夕阳的景象。”倚杖”则表现出诗人在寒冷中依靠拐杖,显得更加孤独和冷清。”寒烟生”进一步描绘了夜晚寒冷的气氛,寒烟缭绕在柴门周围。
- 冻月浑无色,空潭若有声。
- “冻月”指的是被冰霜覆盖的月亮,其颜色可能因为寒冷而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变得暗淡无光。”空潭若有声”则形容了潭水因结冰而产生的声音。这里通过声音来表达冬天特有的宁静与寂寥。
- 冰随松子落,石傍梅花横。
- 这句话描绘了冬日景象,松子和梅花都是冬季的象征。它们纷纷落入水中形成冰块,同时,石头旁的梅花也在寒风中摇曳,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 欲过西林寺,迟回到五更。
- 这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前往西林寺的愿望,但因为各种原因(可能是时间或天气)未能及时到达,只能在天还未亮时返回家中。这里的“迟回”和“五更”都暗示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夜晚的寒冷。
《虎溪冬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中的每个字词都充满了情感和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的冬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