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分云梦,七十名峰压水低。
九向潇湘还九背,随波直至洞庭西。
【注释】
望南岳:望见南方的山。南岳,指衡山。
大江南北分云梦:江,指长江;云梦,古泽薮名,在今湖北省境内;此句说大江南北的云梦泽中,有七十座名山峰,高峻地耸立着。
七向潇湘还九背:七、九都是虚数,表示多。《楚辞·招魂》“翠翘华冠兮,二八絓之”王逸注:“言其多也。”《楚辞·九歌·湘君》:“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此以目盼之眼为比,言望见南岳,如望见九个背影。
随波直至洞庭西:洞庭,湖名,在今湖南境内。此句说望见的南岳,从东面一直延伸到西边的洞庭湖。
【译文】
长江两岸,大江南北面是云梦泽,那七十座高高的山峰,都像一座座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水中。
望见南岳,仿佛看见南岳上站立着九个背影。
随着水波,一直看到南岳的尽头,直到洞庭湖的西边。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之作。诗人登上衡山,遥望南方的岳峦,想象它与自己的家乡相隔多远,但想到家乡山水之美,又不禁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山拟人化,把南岳写得活灵活现。
首句写望见的南岳,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大江”二字,既写出了江水的宽广,又点明了地理位置。接着写江畔的南岳,“云梦”二字,既写出了南岳的高峻,又表明了它的雄阔。“七十名峰”,既是实指,又是虚指,用数字强调了南岳的高大巍峨,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句写南岳上的景色。作者用“九向”“九背”来描写南岳的形态,既突出了南岳的高大,又描绘了它变幻莫测的面貌。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赋予南岳生命,使它变得灵动起来,仿佛在向诗人致意。
第三句写诗人的观感。由于南岳的高峻伟岸,因此,诗人站在高处,仰望南岳时,只觉得它像是从东向西伸展到西边的洞庭湖边。这里的夸张手法,不仅表现了南岳的高大,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最后一句写诗人的观海。诗人由望岳转向观海,这也是一种移步换景的技巧。通过这种技巧,诗人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更加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