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阊门无旧业,玉兰台馆委烽烟。
移家远向天池住,文肃松楸怆墓田。
【注释】 ①文与:即王文与,作者的朋友。②阊门:苏州市的南面,古时称吴县为阖闾,所以苏州又叫阊门。③玉兰台馆:指旧日的官邸和园林。④烽烟:战争的烟尘。⑤天池: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郊。⑥松楸:指墓地上种的松树与楸树。⑦怆:悲伤。
【赏析】
《送文与还吴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所作。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当时苏轼因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身处异乡,故作此诗以赠其友王文与。
诗的前六句写王文与的归隐之志。“乱后”两句,点明王文与因遭变乱而失去了往日的官职产业,只好离开京都,退居山林。“移家”两句,又进一步描绘王文与隐居的地点——天池。“文肃”,是王文与的字。松楸,是坟地上种的松树与楸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和你一起迁往天池居住,你的墓地上长满了松楸。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悲怆的心情向好友告别,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惋惜之情:“恸哭松楸下,坐见江湖间。”王文与虽然离开了朝廷,但依然心系国事,忧叹时局。苏轼对此十分理解,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