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潮鱼尽上田,渔人塞箔向江边。
我家江口知渔事,著得渔书十二篇。

【注释】

三月:指初春三月。潮鱼:大头鱼,又名黄鱼或黄花鱼。

尽上田:都游到江里去了。

塞箔:渔人将竹帘卷起来。

江口:指长江口,在今上海市崇明岛东面。这里泛指长江一带。

著得渔书十二篇:意思是说,我家里的人知道捕鱼的事情,还写有十二篇关于捕鱼的记录。著得,记录。

【赏析】

《渔歌子·西塞山怀古》: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诗人经过西塞山,看到渔民们正在忙碌地打捞着鱼儿。他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刘禹锡的诗“巴人夜唱竹枝词,曲罢明月裴回”等等,就写下了这首词。全词以记叙渔事始,以抒怀结束。

开头两句:“三月潮鱼尽上田,渔人塞箔向江边。”是说三月里的潮水退后,大头鱼都游到江里去了,渔人们把竹帘卷起来,来到江边捕鱼。这里的“潮鱼”,指的是大头鱼。“尽上田”,是说大头鱼都游到江里去了,不再游回陆地上来。“渔人塞箔向江边”中的“塞”,是把竹帘卷起来的意思。“向江边”,是说渔人们来到江边捕鱼。

三、四句:“我家江口知渔事,著得渔书十二篇。”是说我家住在长江口,我知道许多捕鱼的事情,还写有十二篇关于捕鱼的记录。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由于我了解捕鱼的事理,所以能写出有关捕鱼的书来;同时,我也写了十二篇关于捕鱼的书。这十二篇关于捕鱼的书,就是《渔歌子》。

此词是一首咏叹江南渔人的劳动生活及其劳动成果的词作。词人从渔人的劳动出发,描绘了一幅江南水国渔民生活的风俗画,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