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蒿里战场边,白草萋萋恨骨缠。
烈士要离那有冢,伯鸾思葬素馨田。
【注释】
蒿里:地名,古时设在郊外的公墓。
要离: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为报父仇刺杀庆忌,后自刎而死。冢:坟墓。
伯鸾:春秋时鲁国人,字子夏,贫而好学,孔子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死后弟子们把他葬在西河岸边,种上柏树和白杨树。素馨田:指柏树或白杨树丛生的坟地。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是一首凭吊先烈的诗。全诗写景抒情、议论结合。首联写广州北郊荒凉的战场景象。颔联写两位历史人物,一是古代忠臣要离(又称豫让),二是古代贤士伯鸾,两人都安葬在风景优美的环境里。颈联写自己与这两位先烈相比,深感惭愧;尾联抒发自己对先烈的怀念之情,并表达对贤人高风的钦敬之意。
诗的开头两句“新开蒿里战场边,白草萋萋恨骨缠”,写的是广州北郊荒郊野外的凄凉景象,这是战争留下的遗迹,也是诗人凭吊之所。“新开”二字,表明这片荒郊野地还是新近被开辟出来的,说明战争刚结束不久。“白草萋萋恨骨缠”,这一句描写了荒郊野地中生长着的白草,其颜色洁白如雪,茂密而茁壮,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然而,在这生机勃勃的景象背后,却隐藏着令人痛心的悲剧:“恨骨缠”。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深重灾难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恨”是诗人的情感,也是他对这场战争的控诉。它既是对战争本身的谴责,又是对战争中无数无辜生命的同情。诗人以“恨”来概括这种情感,既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性,又渲染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悲哀。
诗人转而描绘两位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义士——要离和伯鸾。“烈士要离那有冢,伯鸾思葬素馨田。”要离和伯鸾都是历史上的名人。要离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忠臣,为了报答父仇,他忍辱负重,伺机刺杀了吴王僚,后因伤势恶化而自杀。伯鸾则是春秋时期的贤人,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受到了孔子的赞誉。据说,他死后,弟子们将他葬在西河岸边的柏树或白杨树丛生的坟地上,还种上了香花郁郁的柏树和白杨树。这里的“冢”和“田”都是墓地的意思。
诗人在这里用要离和伯鸾这两个历史典故来象征两位先烈的崇高精神。他要离的“冢”象征着他们忠诚报国、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伯鸾的“田”则象征着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操守、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毅力。这两种精神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当他看到这两位先烈的坟墓时,内心不禁感到惭愧和羞愧。
最后两句“烈士要离那有冢,伯鸾思葬素馨田”,诗人再次回到主题上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思考。他认为要离和伯鸾虽然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们的精神和品质仍然值得世人铭记和传承。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要像他们一样坚守信仰和理想,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这两位先烈的深切怀念之情。他希望后人能够记住他们的英名和事迹,让他们的精神成为永恒的力量。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广阔。它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对贤人的钦敬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