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叶萧森乱夕阳,啾啾何处一声长。
三声未断过三峡,无数哀猿尽断肠。

”`

风叶萧森乱夕阳,啾啾何处一声长。

三声未断过三峡,无数哀猿尽断肠。

诗意与翻译

这句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声音来传达情感。”风叶萧森”描绘了秋天风吹树叶沙沙作响的景象;”乱夕阳”则形容夕阳的余晖在风中翻飞如落叶一般,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而”啾啾何处一声长”则用鸟叫声的悠长来表现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情绪。

“三声未断过三峡”中的”三声”可能是指夜晚的虫鸣声,而”过三峡”则暗指诗人所经之路遥远且艰险,象征着旅途的艰辛。最后”无数哀猿尽断肠”则是将猿猴的声音拟人化,形容这些猿猴因为环境恶劣而发出的哀嚎,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担忧和对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破坏。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声音的捕捉,表达了诗人对旅途艰难、环境荒凉以及人类活动可能导致的伤害的担忧。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整体来说,这是一种充满忧虑但又不失乐观的情感表达。


第二句

诗句: 秋到宵深益有声,满林凉月助凄清。

译文: 随着秋天的到来,夜深时分更加寂静,月光洒满了整个林间,为这肃杀的气氛增添了一份凄清。

注释: “秋到”指的是秋季到来的季节变化,”宵深”则是指夜晚深沉的时刻,这两个词共同营造出一种深夜的静谧感。”益有声”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声响似乎变得更加明显。”满林凉月助凄清”进一步描绘了月光照亮了整个森林的情景,同时也强调了这种宁静中的孤独感。

赏析

此句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秋天特有的清冷氛围。月光下的树林被描绘成一幅幽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在这个季节独自旅行的心情。


第四句

诗句: 白黑诸蛮春报赛,巴渝曲为使君低。

译文: 白黑各部族在春天举行庆祝活动时向朝廷报告,巴渝地区的乐曲为了表示尊敬而低声演奏。

注释: “白黑诸蛮”指的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多个不同的民族,”春报赛”指的是在春天举行的各种庆祝活动。”巴渝曲”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为使君低”则是指在这种场合下,巴渝地区的乐器奏乐时会降低音量,以示谦卑。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朝廷之间和谐共处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尊重和谦逊态度。通过音乐的描述,诗人传递了一种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文化多样性的珍视。


第六句

诗句: 藩屏伫作紫薇臣,更为天南抚越人。

译文: 我作为藩王的屏障,已经成为了紫薇帝的忠诚臣民,现在还要更努力地治理南方的百姓。

注释: “藩屏”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比喻国家的屏障或守卫,此处特指藩王的身份和责任。”紫薇臣”是对皇帝忠诚臣子的尊称。”天南”指的是中国的南部地区,”抚越人”意指安抚和管理当地的民众。

赏析

这句诗展现了诗人从藩王到紫薇臣的转变,以及他对于国家管理和民族团结的重视。通过这样的身份转变,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显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第八句

诗句: 节钺华容重枉顾,为君披拂玉台巾。

译文: 您的节杖华美壮丽,我恭敬地多次前去拜访您,为您整理衣冠。

注释: “节钺”是古代帝王的象征性武器,代表权威和权力。”华容”指的是华丽的装饰或仪仗队。”重枉顾”表示诗人多次前去拜访。”披拂”意为整理衣物,”玉台巾”则是指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头巾,常用于重要场合以示尊重。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尊敬和频繁访问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诗人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皇帝的敬仰和希望皇帝能够理解并支持他的治国理念和行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