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岩关在,神京此大门。
潮声吞渤海,山势接昆仑。
独扼辽东吭,深盘碣石根。
黄榆连汉垒,白草带秦垣。
顷者遭龙战,诸夷起虎墩。
乾坤归大漠,锁钥失雄藩。
枉设西洋炮,频降上将幡。
花门空饱肉,青冢不归魂。
日向双笳落,云随万马奔。
我来繻屡弃,谁见节犹存。
鸿雁虚惊箭,骅骝正伏辕。
雪花千里卷,旗影两河翻。
天险嗟如此,丸泥莫可论。
徒怜徐国烈,辛苦为中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诗题“山澥关”,指的是位于山东的山澥关。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第一联:

  • 一线岩关在,神京此大门。
  • 注释: “一线”形容山崖狭窄,只有一线之隔;“岩关”指山间的关口,可能是山间的道路或要塞。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山澥关作为进入京城的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联:

  • 潮声吞渤海,山势接昆仑。
  • 注释: “渤海”即渤海湾,这里可能指的是山的一侧;“昆仑”是中国神话中的一座山,这里用来比喻山势的高耸入云。
  •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潮水和山势的景象,表达了山澥关的雄伟壮观。

第三联:

  • 独扼辽东吭,深盘碣石根。
  • 注释: “扼”是扼守的意思;“吭”在这里可能是“咽喉”的谐音或借代,表示山隘之地。
  • 赏析: 这句诗表明山澥关是控制辽东咽喉的关键所在,地势险要,难以攻克。

第四联:

  • 黄榆连汉垒,白草带秦垣。
  • 注释: “榆”可能是指杨柳或者榆树,“垒”和“垣”分别指古代的防御工事。
  • 赏析: 这两句诗以自然景物来象征历史遗迹,表达了山澥关一带的历史沧桑和文化底蕴。

第五联:

  • 顷者遭龙战,诸夷起虎墩。
  • 注释: “顷者”指不久前;“龙战”可能暗指战争或争斗;“虎墩”是古代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 赏析: 这句诗描述了山澥关附近不久前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周围地区的民族兴起了强大的势力。

第六联:

  • 乾坤归大漠,锁钥失雄藩。
  • 注释: “乾坤”指天地;“大漠”是指广阔的沙漠地区;“锁钥”比喻重要的地理位置。
  •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山澥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变迁,曾经的要塞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

第七联:

  • 枉设西洋炮,频降上将幡。
  • 注释: “西洋炮”指西方的炮台或武器;“上将幡”可能是指将军的标志。
  •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当时的军事策略和战略失误,以及军队指挥上的无能。

第八联:

  • 花门空饱肉,青冢不归魂。
  • 注释: “花门”可能是指花木兰从军的故事中的象征,代表女战士;“青冢”是指汉朝王昭君的坟墓。
  •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哀伤,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第九联:

  • 日向双笳落,云随万马奔。
  • 注释: “双笳”指两种乐器的声音;“云随万马奔”形容战场上尘土飞扬,战马奔腾的情景。
  • 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战争场面的宏大和激烈,以及士兵们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第十联:

  • 我来繻屡弃,谁见节犹存。
  • 注释: “繻”是一种古代的丝织品,用于赠送或交换;“节犹存”表示节操和忠诚仍然存在。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坚持原则和信仰的坚定信念。

第十一联:

  • 鸿雁虚惊箭,骅骝正伏辕。
  • 注释: “鸿雁”可能是指候鸟,用来比喻远行者;“骅骝”是骏马的别称。
  • 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旅途中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艰辛的感慨。

第十二联:

  • 雪花千里卷,旗影两河翻。
  • 注释: “雪花”可能是指飞雪,用来比喻冬天的景象;“两河”可能是指黄河和长江。
  • 赏析: 这两句诗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十三联:

  • 天险嗟如此,丸泥莫可论。
  • 注释: “嗟”是感叹的意思;“丸泥”是一种黏土,古代用作防水材料。
  •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于自然地理屏障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于无法改变现状的遗憾。

第十四联:

  • 徒怜徐国烈,辛苦为中原。
  • 注释: “徐国烈”可能是指某个人的名字;“中原”在中国历史上通常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对过去英勇牺牲者的缅怀和敬仰,以及对和平稳定的渴望。

这首《山澥关》诗通过对山澥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战乱时期山河破碎、英雄辈出的感慨,以及对于和平与安宁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的结合,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