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心非朝露,不为白日晞。
芙蓉负霜死,不作浮萍移。
寒苦四十年,春阳无见期。
伯姬蹈汤火,高行毁容辉。
百尔君子怀,两髦怜我仪。
有腼未亡人,敢当称寿辞。
所愿为蜉蝣,泉下早同归。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 妾心非朝露,不为白日晞。
- “妾心”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心意。
- “朝露”和“白日”都象征着短暂的存在,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感情不似晨露般易散,也不像阳光般持续。
- 芙蓉负霜死,不作浮萍移。
- “芙蓉”通常指荷花,象征美丽和纯洁。
- “负霜而死”可能暗喻在困苦或困难中坚持到底,不随波逐流。
- “浮萍移”则是说像飘浮的浮萍一样没有方向地漂泊,没有坚定的意志。
- 寒苦四十年,春阳无见期。
- “寒苦”表示生活的艰辛。
- 四十年可能指长时间的艰苦生活或苦难历程。
- “春阳无见期”意味着春天的美好时光无法期待。
- 伯姬蹈汤火,高行毁容辉。
- “伯姬”可能是古代的一位贤者或烈士,这里借代那些有崇高品德的人物。
- “蹈汤火”形容不畏艰难险阻。
- “高行毁容辉”意味着尽管有高尚的行为,但其光辉却因磨难而受损。
- 百尔君子怀,两髦怜我仪。
- “百尔”泛指许多人。
- 这里表达诗人希望得到众人的关怀和支持。
- “两髦怜我仪”中的“两髦”可能是指年轻人,即诗人的孩子。诗人希望他们得到关爱,就像对待自己一样。
- 有腼未亡人,敢当称寿辞。
- “腼”在这里可能意味着害羞或谦卑。
- 这里表达了诗人愿意承担为他人庆寿的责任。
- “敢当称寿辞”表明诗人愿意承担这一责任,并为此感到荣幸。
- 所愿为蜉蝣,泉下早同归。
- “蜉蝣”是一种寿命极短的昆虫,常用来比喻生命短暂。
- “泉下”是阴间的代称,这里指死后的世界。
- “早同归”表示希望在死后能与亲人团聚。
我们进行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通过对“妾心”、“芙蓉”、“浮萍”等自然意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通过对比“朝露”“阳光”和“芙蓉”“浮萍”,诗人表达了对短暂生命的感慨和对长久价值的珍视。此外,诗中还包含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子孙的关爱,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整体上,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