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累泽畔吟,亦似秦庭哭。
同怀宗国心,夙夜忧倾覆。
自古楚贤才,二君最贞淑。
忠爱格上天,大仇终报复。
三户即三闾,亡秦在公族。
义帝虽不终,诸侯尽臣仆。
汉兴离骚显,楚声被丝竹。
高帝歌大风,夫人和鸿鹄。
皆是离骚馀,哀乐同敦笃。
【注释】
湘累:指湘水流域的人。泽畔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沉汨罗后,其弟子怀石投汨罗江而死,人们称其为“湘累”。秦庭哭:指秦国的宫廷里哭泣声。二君:指楚国的贤臣和忠臣。三闾:即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自称“正则”,世称屈原、屈子、离骚先生等。大仇终报复:指屈原的冤仇终被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所报复,被放逐到湘水一带。义帝:指汉高祖刘邦。诸侯尽臣仆:指项羽杀义帝后,各国诸侯都向刘邦投降归附。汉兴:汉代建立。离骚:指《离骚》,屈原作的诗歌。高帝:指汉高祖刘邦。大风:指《大风歌》,刘邦所作的歌曲。夫人:指吕雉。鸿鹄:指鸿雁一类的水鸟,这里借指刘邦。都是:指《离骚》。哀乐同敦笃:指《离骚》中的哀乐情感深厚而真挚。
【译文】
在湘水岸边吟诵着《离骚》时,也仿佛听到了秦国宫殿里的哭声;
与国家命运共患难的人,日夜忧心国家的倾覆。
自古以来,楚国的贤才,两位最贞良的人;
他们的忠诚和爱心感动了上天,最终报了大仇。
楚国的百姓只有三户,但却灭亡了秦国的大族;
虽然义帝没有善终,但诸侯们都成了臣仆。
汉朝建立以后,《离骚》的诗篇更显光辉,楚地的音乐也被丝竹乐器传扬;
汉高祖唱起《大风歌》,吕雉也能唱出《鸿鹄歌》。
这些诗篇都是《离骚》的馀韵,悲哀和欢乐的情感一样深厚而真挚。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之作,是作者对屈原的赞颂。《离骚》是屈原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杰作。全诗通过对屈原的赞颂,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楚国人民的同情。
首联:“湘累泽畔吟,亦似秦庭哭。”诗人用“湘累”和“秦庭哭”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屈原的崇敬之情。湘累是指湘江之滨的屈原,他因忧国忧民而投水自尽,成为了千古忠魂。秦庭哭则是指秦始皇在咸阳宫的朝堂上举行盛大的宴会,群臣纷纷进献美女珍品,唯独屈原不在其中。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他们不明白屈原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却坚定地说:“我死后要变成一只鸟儿飞向天空。”这就是“楚辞”中著名的“离骚”,它表达了屈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因此,这两句诗不仅仅是对屈原个人的评价,更是对整个楚国人民的赞美。
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同怀宗国心,夙夜忧倾覆。”意思是说,我和那些有着同样情怀的人一样,日夜担忧国家的倾覆。这里的“宗国”指的是祖国,“倾覆”则是指国家的命运。诗人在这里强调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楚国人民的期望和关怀。他认为楚国人民应该齐心协力,共同保卫自己的家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提到了其他一些重要人物。例如,他提到“自古楚贤才,二君最贞淑。”这里的“贤才”指的是那些具有高尚品质和卓越才能的人,而“贞淑”则是一种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品质。诗人认为,楚国有许多这样的贤才,其中两位最为突出。他们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诗人又提到了“忠爱格上天,大仇终报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忠心和爱心感动了天地万物,最终让敌人的仇恨得到了报应。这里的“格”是一个动词,意为感动或影响。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他认为只要心中有正义,就能感动天地,让邪恶得到应有的惩罚。
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三户即三闾,亡秦在公族。”这里的“三户”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家族,而“三闾”则是屈原的一个姓氏。诗人认为,这三个家族虽然人数不多,但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战,最终使秦国灭亡。这里的“亡秦”指的是秦国的灭亡。
这首诗通过对屈原的赞颂和对楚国人民的关怀,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的热爱和对于人民的责任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