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人来少,春回花自深。
风光拈不尽,一物一天心。
【注释】
静观亭次定山韵三首:定山,在今江西德兴县东北。
地僻人来少,春回花自深:偏僻的山野,很少有游客,春天来了,花儿开放得很深,这里指山花。
风光拈不尽,一物一天心:风光(自然景色)是无穷无尽的,而“一物”即指“定山”,它随时间而变化,所以说“一物一天心”。
赏析:
这首诗以景结情、借景言志。前两句写山之僻和春之来;后两句写对“定山”的感情。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
地僻人来少,春回花自深。
风光拈不尽,一物一天心。
【注释】
静观亭次定山韵三首:定山,在今江西德兴县东北。
地僻人来少,春回花自深:偏僻的山野,很少有游客,春天来了,花儿开放得很深,这里指山花。
风光拈不尽,一物一天心:风光(自然景色)是无穷无尽的,而“一物”即指“定山”,它随时间而变化,所以说“一物一天心”。
赏析:
这首诗以景结情、借景言志。前两句写山之僻和春之来;后两句写对“定山”的感情。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练。
注释: 柴桑归汲汲,幽思向谁言。 柴桑(今属安徽)归家后心情急切,幽静的思绪向谁倾诉? 柴桑是陶渊明的故乡,归家后,他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感慨,因此心情会显得急切。而幽静的思绪则需要有人去倾听与理解,所以诗人才会向谁倾诉呢? 流水长随步,青山自绕门。 流水潺潺,伴着我的每一步;青山环绕,就像我家的大门。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归家的景色。诗人沿着溪流行走,欣赏着美景。溪水潺潺流淌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 桑麻春自满,蜂鸟日相喧。 恬却奔波梦,栖栖只故园。 注释: 1. 折腰辞长吏,结社许沙门:表示自己不愿意为官,愿意与和尚们结社。折腰,指弯腰低头,比喻屈服于世俗的压力。结社,指与和尚们结社,共同修行。 2. 宦海诸人溺,颓波一柱存:形容官场如同大海一样深广,许多人都沉沦其中,而自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水面上,不随波逐流。 3. 桑麻春自满
【诗句】 飘拂变故素, 踟蹰断远寻。 朔风号夜永, 冬酒着人深。 云有无穷态, 天留不死心。 暂须回艇子, 江面缔重阴。 【译文】 在木斋的居所中,雨中住宿与徐伯淳交谈;夜晚与姚润华畅谈。 雨中的树木随风摇曳,景色变幻无常,我停下脚步,寻找远方的踪迹。 寒风呼啸,夜已深沉,我喝着冬酿美酒,感受它深深的酒意。 天空的云彩有着无尽的变化,而天空依然保留着希望之心。 暂且回到船上休息
以下是对《和王半山韵十八首·其十三·山行》逐句的释义、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的注释,以及最后对这首诗的赏析。 - 诗句释义: 1. 藜杖何曾吝:藜是草名,杖是用藜草制成的手杖,意为使用这样的手杖并没有丝毫吝啬。 2. 浮云只自阴:浮云飘动,遮蔽了天空,这里形容自然景象的变化无常。 3. 春花方蓓蕾:春天的花朵刚刚开始绽放。 4. 天地与歌吟:天地之间充满了歌声,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 5.
注释: 区区贪献玉,足刖枉沽裳。 且任横肱睡,何妨举世忘。 陶陶春酒后,洒洒竹风凉。 午梦醒香茗,扶藜过小冈。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王半山的诗歌交流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首句“区区贪献玉”,意为诗人追求名利,如同玉石般精致而美丽,但过于执着,反而失去了本真。这里的“玉”既指物质财富,也暗指人的品格。 第二句“足刖枉沽裳”
注释: - 一泓凝不乱,独爱看真源。 - 一泓:清澈的泉水。 - 凝不乱:水清澈如未被污染。 - 真源:真正的水源,这里指清澈的泉水。 - 独爱:特别喜爱。 - 看真源:观赏清澈的泉水。 - 白日人稀少,中年眼未昏。 - 白日:白天。 - 人稀少:人数较少。 - 中年:中年时期。 - 眼未昏:视力未衰。 - 葛蕉居士服,杖屦榄山村。 - 葛蕉:一种植物。 - 居士服:古代士人常穿的一种衣服。
注释:这山都值得指点,绝美的景色更需搜寻。谁敢说这里没有佳景?我终将遇到赏识的人。用青色的精气浇灌白色的水,让我的头发付与漫长的吟咏。红色的紫色的花看也看不到了,只有莺声在绿荫中回荡。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描写作者游览山水时所感受到的美妙景色,并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首联“是山都指点,绝景更搜寻。”写出了游人对于名山大川的喜爱,以及诗人对于美景的珍视和追求。颔联“敢道无佳似,终须遇赏音
宿西梁 赛神之余,饮酒十壶,舟子招邀。 夜深人语嘈杂,孤灯自飘落雪。 西梁山险峻,天气阴沉,山势依然骄横。 伏枕静听水声,阴晴交替,朝暮更替
清风时一洒,默坐听渔歌。 注释: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译文:清风时时吹过,我静默地坐着聆听渔人唱着的渔歌。 赏析:清风时时吹过,诗人静默地听着渔人吟唱。“默”字写出了诗人的神态,他似乎在静静地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 蚊蚋何曾炒,烟霞敢自多。 注释: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译文:蚊虫和细小的飞虫从未被烤过,而美丽的烟霞却不敢过于炫耀自己
诗句释义: 1. 潇洒东皋路:描述诗人在东皋的一条道路上行走,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 登临亦不时:即使登上高处也并非经常,表示有时登高远望,有时则不登高。 3. 先生拚屡醉:指诗人经常饮酒以解忧。 4. 花鸟任相怡:花鸟与自然景色相融,使人感到愉悦。 5. 翠带垂千柳:形容柳枝如同绿色的腰带,下垂如千条细柳。 6. 金梭掷一鹂:用比喻的手法,将飞鸟比作织布的金梭。 7. 踟蹰归路晚
注释:涧水清澈见底,山云本来就深。我整天坐在园林亭子里,谁能理解我这个老头的心思。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清溪、深山和苑亭为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对“涧”、“山”、“苑”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无奈,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寄林待用宪长三首 池水涵清风,鱼儿散还聚。安得意中人,边池纵幽别 注释: - 池水蕴含着清凉的风,鱼儿在水面上自由地游动,时而聚合,时而散开。 - 我在这里找到了我心中的人,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我的心依然沉浸在这片宁静的池塘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池塘边欣赏风景,思考人生的情境。首句“微风动池波”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池塘景象,而“鱼儿散还聚”则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注释】 1. 林待用宪长:即林待用,字宪长,福建莆田人。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进士及第,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尚书右丞等职,后被贬为端王傅,卒于崖州(今属海南)。 2. 诗杯:指酒杯。 3. 离情:离别时的愁怀。 4. 鉴赏:对诗句内容或意境的分析评论。 【赏析】 这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送别之作。“采采青荷盘,吸此中秋露。”首句写景,诗人在月光下,看到荷叶晶莹剔透,像碧玉盘一般
注释: 岸帻虚亭晚,林风一洒然。 微酡诗懒赋,寂寞对湖天。 岸帻,形容人因风凉而微微卷起头发的样子; 虚亭晚,指在傍晚时分的空亭中; 林风一洒然,林中的风轻轻地吹来使人感到清爽; 微酡,微醉的意思; 诗懒赋,写诗时因醉酒而懒得去作诗; 寂寞对湖天,对着湖面和天空,感到孤单寂寞。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观湖亭次定山韵之作。首句“岸帻虚亭晚”,点明时间、地点及天气,营造一种宁静的意境
注释: 1. 水月来相照,双眸老更清。 - 水月:指月亮映在水里的景象。 - 相照:相互照耀。 - 双眸:即双眼,指眼睛。 - 老:年龄增长。 - 更:更加。 2. 人间无限事,吾且坐吾亭。 - 人间:指人世间。 - 无限事:无穷无尽的事情。 - 吾:我。 - 且:暂且。 - 坐:停留。 3. 此诗是诗人对亭子旁的水和月亮进行观察后所创作的。 赏析:
细雨池亭晚,凭栏水镜宽。 西风传信息,一舸独冲寒。 赏析: 《细雨池亭晚,凭栏水镜宽。西风传信息,一舸独冲寒。》是明代诗人林光所作,描绘了作者在细雨中凭栏而立的场景,以及西风传递信息和独自乘船冲寒的情景,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诗的首两联“细雨池亭晚,凭栏水镜宽。”,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诗人所处的环境刻画得栩栩如生。池亭中的雨水细密而绵长,诗人站在栏杆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