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榻云深处,风窗夜不扃。
兴来吟弄月,睡起坐听经。
鹤舞松阴碎,龙归雨气腥。
明朝赋归去,山色为谁青。
译文
我借宿在云深处的山寺,夜晚风窗未关。
兴高志满之际,吟咏弄月;睡醒坐听佛经,心旷神怡。
鹤舞松阴,碎碎细声如泣;龙归雨气,腥风扑面,令人生畏。
明日将归去,山色依旧青翠,却不知是谁?
注释
- 游囊山寺:游览或住宿于某地的寺庙。
- 借榻云深处:在云雾缭绕之处搭建床铺以休息。
- 风窗夜不扃:夜晚的风很大,窗户没有关闭(扃)。
- 吟弄月:吟诵月亮。
- 鹤舞松阴碎:指鹤在松树间飞舞时发出的声音,碎碎如细语。
- 龙归雨气腥:描述龙从天空飞过,带起的湿润气息和腥味。
- 赋归去:决定离去。
- 山色为谁青:山上的景色因何而变?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在云深雾重的山寺中度过的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首句“借榻云深处”便点出环境的幽静与清高,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休憩,可见其心境之澄明。
第二句“风窗夜不扃”,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随遇而安的态度。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并未紧闭窗户,而是任由风吹拂,显示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第三句“兴来吟弄月”,则是诗人内心的写照。当诗人兴致勃勃之时,会情不自禁地吟咏月亮,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心灵得以释放的表现。月亮在古代诗文中常被赋予美好的寓意,此处可能是诗人通过吟咏月亮来抒发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感慨。
接下来的“鹤舞松阴碎”,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只鹤在松林中轻盈地舞动,发出细小的碎碎声响。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动感,也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最后一句“龙归雨气腥”,则带有一种神秘色彩。诗人观察到一条龙飞过,留下的气息中夹杂着湿气和腥味,这可能是对自然界生物力量的一种敬畏或想象。
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富有想象力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