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子耽幽寂,诸公总胜流。
西山堪拄笏,野渡见横舟。
玉屑聆高论,巴俞愧俚讴。
临风一舒笑,逸思满沧洲。
这首诗是宋代樗庵李鹤峰在与友人宋樗庵过访时,根据他们之前的作品而创作的次韵诗。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贱子耽幽寂,诸公总胜流。
“贱子”指的是我(或诗人),”耽幽寂”表示对幽静、寂静生活的热爱和执着追求。“诸公”指各位宾客或朋友,“总胜流”则意味着他们的才智或风采都胜过了众人。
西山堪拄笏,野渡见横舟。
“西山”是指位于山西的一座山,古代文人常把山比作君子,用“拄笏”来比喻自己以学问为重的态度。“野渡”指的是乡村或河边的渡口,“见横舟”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船只平静地横卧在河面上。
玉屑聆高论,巴俞愧俚讴。
“玉屑”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高深的谈论,如同珍珠般珍贵。“高论”即高尚的言论。“巴俞”在这里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一个典故,但在此上下文中没有明确意义。“愧俚讴”则是说惭愧于自己俗气的歌曲,可能是指自己诗歌的质朴或通俗。
临风一舒笑,逸思满沧洲。
“临风”指的是站在风中,“一舒笑”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愉悦心情。“逸思”指的是超脱世俗的思考和想象,“满沧洲”形容这种思绪像波涛一样浩渺无边。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谦逊的性格。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以及对自己诗歌风格的自谦态度。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自身才华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