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笔应惭拟上林,滥从此地仰奎参。
传经新授羲皇画,分课还赓正始音。
碧殿面临琼岛近,红尘遥隔木天深。
圣明作养拳拳意,图报唯应矢寸心。

【注释】

1.奉诏:接受皇帝的诏书。初入:刚到翰林院。翰林院是皇帝身边的重要机关,是起草诏令和批答奏章的场所。读书:指读书学习。

2.词笔:文采。应惭:感到惭愧。拟:比拟。上林:汉宫名。汉武帝时建。在长安城北,周围有昆明池,内有上林苑。此处借指翰林院。

3.滥从此地仰奎参:在这里,你我都是仰慕奎星而来到这翰林院的。奎星: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中主管文运的神星。

4.羲皇:伏羲氏、神农氏,相传是上古帝王,以教化为务,故称“羲皇”。这里指孔子。画:绘画。

5.分课:分配任务。还:复,再次。赓:继续。

6.碧殿:青绿色的宫殿。临:面对。琼岛:蓬莱仙境。传说中海上仙山,常隐于云间。近:靠近。

7.红尘:指尘世,世俗之事。遥隔:相隔遥远。

8.圣明:圣德清明明智的帝王。作养:培育、培养的意思。拳拳意:殷切的情意。

9.图报:报答。唯:唯有。矢寸心:用一寸之身报答皇上的恩德。

【赏析】

《奉诏初入翰林读书》,此诗为初入翰林院时的自谦之作。

诗人首先表达了入朝读书的激动心情:“奉诏初入翰林读书”,这是诗人进入翰林院后的第一首诗。“奉诏”即受诏命,“初入”表明刚刚入朝。“读书”说明入朝后的任务就是读书。“翰林院”是皇帝身边的机要机构,也是文人学士聚集之地,所以诗人说自己“应惭”入此。他感到惭愧,是因为自己虽然才高八斗,但还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只能在翰林院读书,做点文书工作,不能像前辈那样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应惭”一词既表现了诗人谦虚谨慎的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处境,具有典型意义。

接着诗人写到自己在翰林院中的学习任务:“词笔应惭拟上林,滥从此地仰奎参。”这里“应惭”二字表明了诗人对翰林院地位的认同与尊重,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嘲的心情。“词笔”指的是自己的文才与文风,“上林”是指西汉时期的上林苑,汉武帝在此建有上林苑,苑内种植了大量树木,成为皇家游猎之地。“滥从此地仰奎参”中的“仰”字,表明了诗人在这里学习是为了向前辈学者求教,希望得到他们的指点。

接下来诗人写到在翰林院的学习生活:“传经新授羲皇画,分课还赓正始音。”这里“传经”是指传授知识,“羲皇”指孔子,“画”指图画,“正始”是《易经》的别称,“正始音”即正始之道的音乐。“传经新授羲皇画”,“新授”指新学,即新学得的知识。“分课”指分派任务或分工合作,这里指分派学习任务,“赓”指延续、接续,“正始音”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所开创的思想体系,即儒家学派的正统思想。这里说“传经新授羲皇画”表明了诗人在翰林院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经典。

接着诗人写到在翰林院的生活感受:“碧殿面临琼岛近,红尘遥隔木天深。”这里的“碧殿”指青绿色的宫殿,“琼岛”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境,“木天”指天空中遥远的星辰,这里指北极星。这两句诗描绘了翰林院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内心的感受。翰林院位于京城之中,四周环境优美,与世隔绝,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同时,诗人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和寂寞,因为这里是皇帝身边的机要机构,不是普通士人能够轻易接近的地方。

最后诗人写到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圣明作养拳拳意,图报唯应矢寸心。”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对皇帝恩德的重视和感谢。诗人认为自己能够入朝为官,得益于皇帝的栽培与培养。因此,他发誓要用毕生的努力来报答皇帝的恩德。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初入翰林院时的谦逊、学习态度以及对皇帝恩德的感激之情,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品格和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