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秋风生白波,洞庭水深鸿雁多。
露华湿衣欲归去,奈此满天明月何。

【注释】

客:客人。李太白: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的诗人。泛:泛指漫游。赋:即赋诗,写诗。三首:这里指《洞庭湖行吟三十二韵》《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袅袅:微风轻拂的样子。生:吹起。白波:指洞庭湖的水浪。鸿雁多:大雁很多。露华:早晨的露珠。湿衣:沾湿了衣裳。归去:回去的意思。奈此满天明月何:奈何,怎么办!“奈”是无可奈何的意思,表示对明月无法回避和解决的矛盾心情。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洞庭湖畔游览时所作,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表达了他面对洞庭秋月时的复杂心境。

“客有歌李太白泛洞庭湖诗拟赋三首”,开篇便点明了题目中的“歌”字,表明这是一首咏唱之曲。接着用李白的名字,点出了诗的主人公,为后文直接描写李白作了铺垫。

“袅袅秋风生白波,洞庭水深鸿雁多。”首句“袅袅秋风生白波”,描绘了一幅洞庭湖水面上波涛起伏,微风吹动着波浪的景象。这一句中,“生”字生动地传达出秋风的力度和动态感。而“白波”则形象地展现了洞庭湖水面的宽广和深邃。紧接着,“洞庭水深鸿雁多”,这句诗通过对洞庭湖水深和鸿雁数量多的描绘,既表现了洞庭湖的自然景观,又暗含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露华湿衣欲归去,奈此满天明月何。”第二句“露华湿衣欲归去”,描绘了诗人在欣赏完美景之后准备回家的心情。其中,“湿衣”一词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露水滴在身上的情景,还隐含着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无奈。最后一句“奈此满天明月何”,则是诗人面临美景却无法留连忘返的矛盾心境的表达。这里的“奈”字,既是无奈的意思,也透露出诗人内心对于明月无法回避和解决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洞庭湖的描绘,以及诗人与自然景物之间的互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悲伤和无奈之情。同时,诗中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面对美景时往往感到无力改变,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