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湛江流赴蠡湖,西山朝爽接城隅。
文章似寿滕王阁,风节谁存孺子庐。
秋稼未登漕使急,岁徵如昨庶宗呼。
援师去后琴材在,乞与中郎辨得无。
【注释】
湛湛江流:指江水的浩渺。蠡湖,即蠡泽,在今安徽宿州东南。朝爽:早晨清爽。文章似寿滕王阁:比喻滕王阁的壮丽。风节谁存孺子庐:比喻孺子亭(位于庐山)的险峻。漕使:古代管理水运的官员。岁徵:指征收租税。援师去后琴材在:指杜甫被俘期间,曾为安史叛军所囚,在房琯军中作过参谋。中郎:指张九龄,字子寿,曾任中书侍郎、中书令,人称“五朝相国”。辨得无:请张九龄辨别真伪。
【赏析】
《宿豫章》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公元760年(天宝九年),唐肃宗即位后,因安史之乱而发生的。这一年秋天,杜甫由江西奉诏东返,途中经过江西境内的豫章(今江西南昌),有感于时局的动荡不安,写下了这首咏古怀今、托物寄慨的五言律诗。
首联写景。前句从江海写起,后句从城郭写起,用“赴”和“接”两个动词,表现了水流与城廓的紧密关系,写出了山势的雄伟。
颔联上句化用了滕王阁的典故。据《太平寰宇记》说,唐代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重修滕王阁,“画栋珠帘,罗绮相间,颇极一时之盛”,因此人们称赞滕王阁为“文章翰墨之场”。下句以“风节谁存”自比,抒发了自己对朝廷忠贞不二的情操。
颈联写当时社会的现实,意谓当政者只顾搜括民财,不顾人民死活,致使丰收年成也难以维持。
尾联写杜甫被俘时的情况。“援师”是杜甫的自称,意思是说,我在房琯的军中做过参谋,现在正受房琯的约束。“乞与”就是请求。意思是说,我请求张九龄辨别一下真假,如果真的话,我就归顺唐朝;如果是假的,我就归顺你们。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用典,颈联叙事,尾联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