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青山费眼描,云心静以远为招。
忧从桃棘时相过,思向榛苓未可要。
恰向望中生旷漠,先从意外落喧嚣。
此身疑却行僧似,丘壑随缘付一瓢。

注释:

竟日青山:整日的青山。

竟,全;竟日,整天,一天。

费眼描:用眼睛来描绘。

云心静以远为招:云的心是宁静的,所以能远离世俗诱惑。

云心,指天上的云心。

静以远为招,语出《周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这里借“云心”喻指高士的心境。

桃棘时相过:桃花和荆棘时常相遇。

桃棘,泛指草木。

桃棘时相过,即指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

思向榛苓未可要:思绪像榛子、茯苓一样不可捕捉。

榛苓,泛指树木。这里的榛苓,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

榛苓未可要,意思是说,即使诗人有某种思想感情,但也无法把它抓住。

恰向望中生旷漠:正好在眺望的时候,眼前出现了空旷的原野。

恰,正;向,朝;望中,眺望之中。

旷漠,空旷原野。

先从意外落喧嚣: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意想不到的嘈杂。

先,首先;喧嚣,喧闹。

此身疑却行僧似:我怀疑自己就像一个行走的僧人。

此身,指作者自身。

疑却,怀疑。

行僧,指僧人。

丘壑随缘付一瓢:我的丘壑随着缘分去追求那一杯茶。

丘壑,指山水田园。

丘壑随缘,指随缘而行,随缘而居。

付一瓢,比喻随缘而居。一瓢,指简单的生活,一种清苦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它通过对青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考。

首联“竟日青山费眼描,云心静以远为招”,通过“竟日青山”和“云心静以远为招”,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用“费眼描”来形容自己用尽眼睛也描绘不出的美景,强调了山水之美的神奇和难以言表。同时,“云心静以远为招”则暗示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他认为,云之所以能够远离世俗诱惑,是因为其内心宁静,这种宁静的心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颔联“忧从桃棘时相过,思向榛苓未可要”,则转向了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诗人感叹道,自己的忧虑和思念都来自于生活中的琐事和烦恼。他无法捕捉到这些思绪,只能任由它们在脑海中飘荡。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颈联“恰向望中生旷漠,先从意外落喧嚣”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眼中的世界。他看到眼前出现了一片广阔的原野,那是他从未见过的美景。然而,这片美景却突然出现在他的视野中,打破了他原本的平静生活。这里的“旷漠”和“喧嚣”分别代表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两种状态。一方面,他渴望享受大自然的宁静美好;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现实的干扰和纷扰。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尾联“此身疑却行僧似,丘壑随缘付一瓢”,则是对诗人人生态度的总结。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像是一位行走的僧人,虽然身处世间,但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清净的心灵。他不再追求那些名利和地位,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简单和平淡的生活方式。他相信,只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就能够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追求。他的诗句既富有诗意又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