汹涌孰来仍孰往,噌镗相应复相挑。
后先欲挟千山动,近远齐归万水嚣。
从石谐音如击拊,因风鼓浪亦吟飘。
祇兹浩浩非无意,独与幽人破寂寥。
诗句解析
1. 诗句解读
听滩:此诗描述了诗人静坐聆听江河之声的场景。
2. 关键词注释
- 汹涌:形容水流的波涛汹涌,气势磅礴。
- 孰来仍孰往:谁来谁去,形容江水不断流动。
- 噌镗:声音响亮、尖锐,形容水流声。
- 相挑:相互碰撞或冲击。
- 千山动:形容江水声巨大到足以使千座山峦震动。
- 万水嚣:形容江水声巨大到足以使万千流水喧哗。
- 石谐音:石头的回声,与前文的“噌镗”相似。
- 吟飘:风吹过水面的声音,如同唱歌。
- 浩浩:广阔无边,此处形容江水的宽广。
- 非无意:并非无意图,表明诗人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投入。
译文
在岸边静听江水声,
江水滚滚来又去,声音响亮又激荡。
它先从远地涌来后从近岸流走,
远近高低的水流汇聚成一片喧嚣。
石头间回音仿佛敲击,随风起浪也似歌唱,
只是这浩瀚的水声并非无心,
只有那些幽居的人才能打破寂静。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动态美和声音的美妙。首句直接点题,引出全文的主题——倾听江水之声。第二句运用“汹涌孰来仍孰往”,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动态,展现了水流的活力和力量。接着通过“噌镗相应复相挑”,进一步表现了水流的声音,既有节奏感又有冲击力。第三句通过“后先欲挟千山动,近远齐归万水嚣”,将水流的声音放大,使其成为可以影响周围环境的力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石头和风的描写,巧妙地将声音与自然界的元素相结合,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最后一句则是对全诗的总结,强调了自然之美并非无情,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韵律。整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世隔绝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