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林泉自得,忘机鱼鸟相和。
八千里外藏迹,一勺堂中啸歌。
【注释】
宛在堂中:犹言“堂中”,意喻心安。即事:即景生情,以眼前景物为题材。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借鱼鸟相和来抒发诗人的心境。首句点明“有意林泉”之意。次句写自己与鱼鸟相亲相近的情景。第三句写自己虽身居高官,但志趣恬淡,不慕名利,所以隐居山林,与鱼鸟为伴。末句是全诗之眼,用一“啸”字,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有意林泉自得,忘机鱼鸟相和。
八千里外藏迹,一勺堂中啸歌。
【注释】
宛在堂中:犹言“堂中”,意喻心安。即事:即景生情,以眼前景物为题材。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借鱼鸟相和来抒发诗人的心境。首句点明“有意林泉”之意。次句写自己与鱼鸟相亲相近的情景。第三句写自己虽身居高官,但志趣恬淡,不慕名利,所以隐居山林,与鱼鸟为伴。末句是全诗之眼,用一“啸”字,表现了闲适的心情。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由四首五言绝句组成。下面是逐句释义: 梦徐九一邀游虎丘坐千人石上待月联吟觉来枕上偶记数联似五言律也 1. 梦徐九一邀游虎丘坐千人石上待月联吟觉来枕上偶记数联似五言律也:诗人在梦中与徐九一一起邀请自己游览虎丘山,坐在千人石上看月亮,进行联吟。醒来后,诗人在睡觉前随手记录了这些想法,觉得它们很像五言律诗,便将它们整理成一组。 2. 晚露华山□,游情绝世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选项分析作答。 “阴曀日飘发”:天色阴沉,太阳像被风卷起的旗帜一样飘荡着。“阴”,指天色阴沉;“晔”,明亮的样子;“飘发”,飘扬,这里形容太阳像被风吹散了一般。 “悠悠折客程”:漫漫旅途,使旅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折断了客船的行程。“悠悠”,遥远、漫长之意;“折客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答,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准确把握全诗意思,最后结合写作背景、手法、情感等分析作答即可。本题要注意“探意出声始”“而神忽逗之”“浑漠人天籁”等关键句的理解和赏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注意要“先输出”。 【答案】 诗句: 1.
《雩都登舟》 注释: 1. 山色还依袖,棹歌已入桅。家从云岭去,人向雪江来。 2. 暮霭千林出,寒烟一抹开。离心迷近远,望眼正徘徊。 赏析: 1. 山色还依袖,棹歌已入桅。家从云岭去,人向雪江来。 释义: 山的颜色仍然依附在衣袖上,船夫的歌声已经融入船桅。我们的家来自于云端的山脉,我们的人向着雪一样的江水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景色和自己的心境
注释: 臂与闲为狃,腕因不受调。 胳膊和手腕是习惯,因为手腕不受调教。 徐从书纠旷,还借药降骄。 慢慢地从书籍中纠正了旷废,又用药物去压制骄傲。 甘苦惟神剂,浅深亦意料。 甘甜苦涩都是神药,深浅长短也是意料之中。 未能知手舞,肱枕或馀饶。 不能知道手舞足蹈的样子,肱枕可能还有多余的悠闲。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病腕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人生百态的深深感悟。 第一句“臂与闲为狃
【诗句释义】 1. 然而,我忘记了从何说起,也不记得是谁。残灯余几,雨雪霏雱,有怀耿然,依韵追足。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象,残灯、余几、霏雨和雪花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寒冷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2. 莫逆交之橐,有怀梦亦根。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莫逆”意为“最要好的朋友”,而“橐”则是指皮囊,这里用来比喻友谊深厚
【注释】 农圃:即农圃人。 春霖:春天的细雨。 独向:独自面对。 山集云雷隘(ài):山间云雾聚集,雷声轰鸣。 岸倾陇亩斜(xiá):河岸倾斜,田间垄畔倾斜。 泉脉动(pào):泉水流动的声音。 优游:悠闲从容的样子。 语种瓜:像农夫一样谈论种植瓜类。 【赏析】 此诗首句写春雨,次句写诗人在农家独处,三、四句写雨中景色,五、六句写雨声和心绪,末句写闲情逸致。全诗意境开阔,格调清新,语言质朴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表达了作者的思归之情。“挂席过南浦”,诗人乘坐着船,在南浦江上航行。“高帆”指船的帆篷,因为风力很大所以高高的帆被掀起来。“西山飞鸟过”,西山上飞鸟掠过,山影倒映在水中。“南浦落花深”,南浦江边,落花纷纷。“雾重千林影”,“雾”指浓雾,浓雾里树林的影子重重地投到江面上,显得模糊不清。“舟轻万里心”,“舟”指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晚泊所见》。全诗如下: 落日逶迤去,丹霞宛转轻。 山深千树绿,月泻一湖清。 澄澹繇宽蓄,空蒙自远横。 微风天汉过,仍曳彩云生。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落日逶迤去,丹霞宛转轻。 这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逶迤"形容太阳慢慢移动的样子,给人一种温柔而缓慢的感觉。"丹霞"则是指红色的天空或山脉,这里用来形容夕阳映照下的山脉呈现出一种柔和的红色
晚望 微风传窈谷,细雨到平沙。 岸色迎垂柳,波文卷落花。 云林深愈绿,山卉薄能华。 野意来无尽,青烟叠晚涯。 注释: - 微风传窈谷:微风轻轻传来,仿佛在穿过幽深的山谷。 - 细雨到平沙:细雨纷纷落下,落在了平坦的沙地上。 - 岸色迎垂柳:岸边的颜色似乎迎接着垂柳。 - 波文卷落花:波浪轻轻翻卷着飘落的花瓣。 - 云林深愈绿:云雾缭绕的树林深处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 山卉薄能华
【注释】: 宛在堂中即事:指诗人居住在堂中,但心境如在山中。 丘壑方求位置:意即寻找心灵的栖居之地。 烟霞遂结居诸:意思是说,云雾中的景色就成为我的住所(或曰隐居之处)。“遂”通“猝”,突然的意思。 莫云此日关闭:意思是说,不要说这日子已经过去。 茅径今朝手锄:意思是说,今天早晨亲自动手锄草了。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隐逸生活的一个片段。前四句为第一段,主要写诗人在山野间寻得心灵栖息的场所
【注释】 讯:书信。悦则上人,指诗人的友人。斋北斋南:指诗人居住的寺院南北两侧。雨点:指细雨如点落在瓦面上。溪前溪后流声,指溪水从寺前流过和从寺后流过的声音。石门泉韵,指寺前山崖下石门洞的泉水。城郭风尘暂清,指城外的尘土暂时被吹散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抒发内心感受的写景诗。全诗描绘了作者居处前后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写诗人居住的寺院南北两侧的景象
讯王山人 近山翠色多滴,远树烟容自牵。 难付子綦偃仰,伫看摩诘诗篇。 注释: 讯:问候。 讯王山人:问讯王山人。 讯:问候。 山人:隐士。 近:靠近。 翠色:绿色。 多:很多。 滴:下垂貌。 远树:远处的树木。 烟容:烟雾笼罩的样子。 自牵:自己牵引。 难:难以。 付:交给。 子綦:庄子的朋友,这里指庄子。 偃:躺卧。 仰:仰视。 子綦偃仰:指庄子的“逍遥游”。 伫:站。 摩诘:即王维,字摩诘。
注释: 回首风尘暂息,考槃寤寐相甘。 回望过去的战乱和尘土,暂时平息了;醒来时与睡去时一样,都感到满足。 试看云物如昨,始信劳人太憨。 试着看看眼前的景物,就像过去一样;开始相信那些辛苦的人真是愚蠢。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过往的怀念之情。 首句“回首风尘暂息”,诗人回顾自己的经历,感叹过去战乱的结束,生活逐渐安定。这里的“风尘”指的是战乱
诗句释义: 1. 宛在堂中即事: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身处室内,却仿佛置身于堂中。"宛在"是形容事物仿佛存在的样子,"堂中"则是室内,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一种身在异地但心系故乡的情感。 2. 东山随地堪作:这里的"东山"可能指的是位于某处的一个地名或自然景观,诗人用"随地"来形容无论在哪里都能作为一处风景来欣赏。"堪作"表示足够好,足以成为。 3. 人境结庐未喧
宛在堂中即事 数卷图书作主,三春花鸟为邻。 其馀无复长物,此内况容俗人。 【注释】 宛在堂中即事:意思是说,我虽然居处简陋,但有书可读,有花可养,自得其乐,不愁寂寞无聊。宛在堂中:语出《诗经.小雅.斯干》:“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宛在室中,言于乡党。”原意是指美好的品德如同美玉和宝玉一样,能够受到众人的赞誉和仰慕;而现在这里用来比喻自己的书房。主:主人。指读书人。三春:春季的三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