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投袂更何之,后乐先忧此一时。
天涯频岁惊心骨,海角三秋接梦思。
西风昨夜扫胡穴,万里秋光净水湄。
捷书夜报同清昼,满目高雷出汉旗。
闻鸡击楫当年子,祖鞭无数并驱驰。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
沾巾呜咽翻倒极,忧喜同心日共持。
朝辞云木环千径,暮倚凉烟抱一枝。
兰皋有意浮幽壑,草色无端动野吹。
吾令羲和时弭节,上求下索敢云疲。
榛苓杳霭知何处,伊人宛在微堪觑。
岂俟葭苍问一方,始从露白淘千虑。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张栻,他生活在1137年至1180年之间。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 立秋前三日繇乐民之高凉
    立秋前三日,即农历七月初九,是一年中天气最为清凉的时候。这里的“高凉”可能指的是一种凉爽宜人的感觉,或者是对某种高贵、清凉状态的比喻。

  • 出门投袂更何之,后乐先忧此一时
    “出门投袂”形容人们纷纷出门,投入繁忙的工作或生活中。“后乐先忧此一时”则表示在当前这种时刻,人们既要考虑快乐的事情,也要担心忧患的事情。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担忧。

  • 天涯频岁惊心骨,海角三秋接梦思
    “天涯”通常指代远方或边远之地,“频岁”则表示频繁或不断地。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边疆地区的关注和忧虑。“三秋”指的是三个秋天,暗指时间长久。这句话描绘了作者对未来战争、边疆安全等问题的深切关注。

  • 西风昨夜扫胡穴,万里秋光净水湄
    “西风”通常代表秋风,这里用来描述秋季的风。“胡穴”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指边疆地区。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对边疆地区安全的担忧以及希望秋风能够带来平安的愿望。

  • 捷书夜报同清昼,满目高雷出汉旗
    “捷书夜报”表示夜晚收到的好消息。“清昼”指的是白天。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战局的乐观情绪以及对胜利的期待。“高雷出汉旗”则可能指的是战场上传来捷报,或者是一种象征性的胜利宣言。

  • 闻鸡击楫当年子,祖鞭无数并驱驰
    “闻鸡”是指听到鸡鸣的声音,这里可能寓意着新的一天的开始。“击楫”是一种古代的礼仪,表示立志要有所作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望。“祖鞭无数并驱驰”可能是指许多前辈已经为国家付出了努力,现在轮到他们继续奋斗。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弹冠结绶何累若,岭外孤臣嘿叹咨
    “弹冠结绶”是一种古代官职的服饰,这里用来比喻自己所处的地位或责任。“岭外孤臣”可能是指远离朝廷的官员,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其他官员的同情。

  • 沾巾呜咽翻倒极,忧喜同心日共持
    “沾巾”是一种哭泣的方式,“呜咽”则表示声音哽咽。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面对国家大事时的悲伤和喜悦之情。“忧喜同心日共持”可能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人们应该保持团结一致的态度。

  • 朝辞云木环千径,暮倚凉烟抱一枝
    “朝辞云木”可能指的是早晨离开树木环绕的道路,“暮倚凉烟”则是指在傍晚时分依偎在清凉的烟雾中。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忙碌工作之余,寻找片刻宁静的情景。

  • 兰皋有意浮幽壑,草色无端动野吹
    “兰皋”是一处清雅的地方,而“幽壑”则表示深不见底的山谷。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的宁静和深远的思考。“草色无端动野吹”则可能是形容风吹过草地引起的波动和变化。

  • 吾令羲和时弭节,上求下索敢云疲
    “羲和”是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这里可能用来比喻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努力。“时弭节”是指适时地调整步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责任感和决心。

  • 榛苓杳霭知何处,伊人宛在微堪觑
    “榛苓”是一种植物的名称,而“杳霭”则表示模糊不清的状态。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迷茫和困惑。“伊人宛在微堪觑”可能是指在这种困境中依然有值得期待的人或事存在。

  • 岂俟葭苍问一方,始从露白淘千虑
    “岂俟葭苍问一方”表示不必等到秋天霜降的时候才来探询情况。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时事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积极应对的态度。“始从露白淘千虑”则是指从早晨开始就着手处理国家大事。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