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征伐诸侯出,流极终成无道天。
尊攘虽闻齐小白,虚名大抵自东迁。
召陵不问荆淫号,葵丘五禁亦徒然。
威烈始成三叛国,洋洋东海遂为田。
取千取百谁中止,相帝相王孰后先。
山东弛约南风弱,泗上群飞函谷烟。
须臾已见六王毕,接瞬安知嬴吕旋。
振古乾坤方一变,德功皇帝岂其然。
八字从兹为郡邑,名封自此绝蝉联。
赭山燔石威弥炽,灭古坑儒祸日延。
博浪一椎凶未戢,凉车一石臭初传。
当时倘就燕丹策,祖龙何必俟今年。
这是一首描绘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局面的诗,诗人通过对各个诸侯国的兴衰历程的叙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感慨。
我们来看第一句“礼乐征伐诸侯出,流极终成无道天。”这里,诗人通过“礼乐征伐”四个字,形象地描绘了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资源而展开的激烈争斗。他们的行为虽然看似有礼有乐,但实际上却是在不断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道德沦丧。这里的“无道天”则是指这些行为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和社会的崩溃。
第二句“尊攘虽闻齐小白,虚名大抵自东迁。”这里,诗人提到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他以尊王攘夷的政治理念,使国家逐渐走向繁荣。然而,诗人认为这只是表面上的名声而已,实际上齐国的内部问题并未真正解决,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这里的“虚名大抵自东迁”指的是齐桓公虽然对外宣称要尊王攘夷,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只是口头上说说罢了。
第三句“召陵不问荆淫号,葵丘五禁亦徒然。”这里,诗人描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与吴国之间的战争。楚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争并没有给楚国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使得楚国内部的纷争更加严重。这里的“荆淫号”指的是吴国因为被楚国打败而引发的内部矛盾,而“五禁亦徒然”则是指楚国虽然制定了五项禁令来约束自己的军队,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第四句“威烈始成三叛国,洋洋东海遂为田。”这里,诗人提到了春秋时期齐国、晋国和吴国这三个大国的分裂。这三个大国原本是联合在一起对抗其他国家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各自为战,导致整个中原地区陷入了混战的局面。这里的“洋洋东海遂为田”指的是中原地区的大片土地被三国分割殆尽,变成了农田。
第五句“取千取百谁中止,相帝相王孰后先。”这里,诗人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这些战争持续不断,没有尽头。至于谁能停止这场战争,哪个国家能成为霸主,这些问题都很难说明白。这里的“取千取百谁中止”指的是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数量之多,难以计数。
第六句“山东弛约南风弱,泗上群飞函谷烟。”这里,诗人描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衰落。齐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在战国时期却逐渐失去了地位。这里的“山东弛约南风弱”指的是齐国在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上的松懈和外部压力的减弱而导致国力下降。而“泗上群飞函谷烟”则是指秦国趁此机会逐渐崛起,开始对齐国进行进攻。
第七句“须臾已见六王毕,接瞬安知嬴吕旋。”这里,诗人感叹战国时代的短暂和残酷。在短短的时间里,战国时代的六个主要国家都已经灭亡了,而当时的人们却无法预知其未来的命运。这里的“六王毕”指的是战国时代六个主要国家相继灭亡,而“嬴吕旋”则是指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
最后两句“振古乾坤方一变,德功皇帝岂其然。”这里是诗人对历史的总结和评价。自古以来,世界的变迁总是伴随着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伟大功绩的人才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成为后世所敬仰的对象。这里的“乾坤方一变”指的是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变化,而“德功皇帝岂其然”则是诗人对那些能够取得成就的人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