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王昔日有遗台,寂寞荒城泗水隈。
草木尚思仙跸至,风云犹讶翠华来。
酣歌慷慨千年兴,创业英雄万乘才。
读罢残碑重吊古,夕阳啼鸟使人哀。
【注释】
1.歌风台:汉高祖刘邦在沛地(今江苏沛县)修建的行宫,又名“长乐宫”。
2.泗水隈:泗水,即黄河下游的支流。
3.仙跸(bì):皇帝的车驾。杜甫《月夜》诗:“玉阶生白露,珠帘暮卷霜。朱阑(阑槛)静悄悄,神光今古遥。飞梯隔天险,御气如吞虹。香雾云敛尽,清辉月正圆。”
4.翠华:帝王的车驾。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酣歌慷慨:纵情高歌。苏轼《前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6.创业英雄: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7.读罢残碑重吊古:杜甫《八哀诗·郭子仪》:“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8.夕阳啼鸟:唐彦谦《暮春即事寄外弟陈章甫》:“花落莺啼春去也,江南江北一时空。” 杜荀鹤《早梅》诗:“迎得春来非自足,殷勤报与苦寒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游览泗水岸边的歌风台时有感而作。从题意看,此诗应是写景之作,但诗人并不单纯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怀。全诗以歌风台为线索,由台及人,又回到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首联写歌风台下的历史遗迹。歌风台是汉高祖刘邦的行宫旧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今属江苏)称帝后,“游于云梦,临渊观鱼,乐其水土”。项羽闻知大怒,说:“此天子气也,往必危矣。”遂引兵至垓下,大败汉军。刘邦被迫到歌风台上筑坛拜韩信等为将,才免于一死。因此,歌风台原是一座行宫,现在却荒废已久,只剩下一片废墟。这两句既点出了歌风台的位置,又为下文写歌风台的萧条凄凉作了铺垫。
颔联紧承首联而来,进一步描绘歌风台的荒凉景色。上句写自然景物:草木尚思仙跸(皇帝车驾)之至,风云犹讶翠华(帝王车驾)之来。这里用一个“尚”字和一个“犹”字把草木、风云都人格化了,仿佛它们都有感情,都懂得感激汉高祖刘邦对它们的关怀。这一联中,诗人运用典故,通过草木和风云的联想想象,把历史事件和自然景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下句写人文景观:酣歌慷慨千年兴,创业英雄万乘才。这里用两个“才”字,突出了歌风台当年人才辈出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对它的怀念之情。这两句既点出了歌风台昔日的辉煌,又表明诗人对歌风台的感情。
颈联转而写歌风台的现状:读罢残碑重吊古。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难点。诗人面对歌风台遗址,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两句诗。这两句的意思是:读着歌风台的残碑,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刘邦在这里宴饮歌舞的情景。诗人通过读旧碑来追忆往事,既表明了他对刘邦的崇敬之情,又表达了他怀念歌风台的心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自己曾经在这里挥斥方遒,激扬文字。
尾联再回到现实,写眼前的风景:夕阳啼鸟使人哀。这两句意思是:夕阳西下,鸟儿啼叫,使人感到无限凄凉。诗人通过这两句描写眼前的景象,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歌风台的怀念之情。
可以看出,诗人通过对歌风台遗址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联想想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