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乡元自醉乡分,醉兴深时睡兴深。
六十七回春又过,茅柴不管注倭金。
诗的原文:
睡乡元自醉乡分,醉兴深时睡兴深。
六十七回春又过,茅柴不管注倭金。
这首诗是明代陈献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他的早年师从吴与弼,学程朱理学,几次入京会试未中,遂闭门读书”遂筑一台,名日阳春,日静坐其中,足不出阈外者数年”。
译文:
睡乡本自醉乡分,醉兴深时睡兴深。六十七回春又过,茅柴不管注倭金。
注释:
- “睡乡”和“醉乡”在这里指的是人的两种状态:一种是指人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另一种是指人处于醉酒或沉迷于某种事物的状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睡乡”和“醉乡”的对比,表达了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自由和放松的向往。
- “醉兴深时睡兴深”表示当人在醉酒或沉迷于某事时,他会感到非常放松和舒适,以至于他的睡眠也会随之加深。这是对“醉生梦死”这一成语的引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中简单快乐生活的向往。
- “六十七回春又过”表示春天已经过去了六十七次,这里的“春”可能指的是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或者某种情境。而“过了”则表示已经过去或者结束。这可能意味着人生的短暂或者某种美好事物的逝去。
- “茅柴不管注倭金”中的“茅柴”和“注倭金”可能是指某种生活态度或者人生哲学。这里的意思可能是说,对于生活中的琐事或者困扰,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静的心,不被其影响。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人生的状态和心境。通过对“睡乡”和“醉乡”的对比,以及对“春又过”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自由、轻松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对“茅柴不管注倭金”的解读,诗人也传达了一种对物质诱惑的超脱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