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里有此墓,千年亦不磨。
世方逐蔡琰,吾甚敬曹娥。
淫盗死殊色,良人及逝波。
江翻练裙带,激烈有遗歌。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诗句解读
  • 此里有此墓:此地有这样一个坟墓,表明了作者对于这个地方的熟悉和记忆。
  • 千年亦不磨:即使过了千年,这个坟墓依旧坚固,没有被时间侵蚀。
  • 世方逐蔡琰:世人都在追逐着蔡琰的故事(可能是指蔡琰的美貌或才艺),这里暗示了社会对于美的追求。
  • 吾甚敬曹娥:我非常尊敬曹娥,这里可能是对曹娥节烈精神的赞扬。
  • 淫盗死殊色:淫贼和盗贼死去时,他们的面容与常人不同,显得格外凄美。
  • 良人及逝波:良人,即丈夫,随着逝水流去,形象地描绘了丈夫逝去的悲痛。
  • 江翻练裙带:形容江河中波涛翻滚,如同练裙带被卷入水中。
  • 激烈有遗歌:这里的激烈可能是指战斗或争斗,遗歌则可能是对战争结束或和平到来的哀悼之歌。
  1. 译文对照
  • 这首诗的原文是:“吴村吊庄节妇墓,其二。此里有此墓,千年亦不磨。世方逐蔡琰,吾甚敬曹娥。淫盗死殊色,良人及逝波。江翻练裙带,激烈有遗歌。”
  • 对应的译文是:“在吴村有一个为节妇所建的坟墓,其二。这里有这样一个坟墓,历经千年依然坚固。世人都在追逐蔡琰的美貌或才艺,我非常尊敬她的节操。淫贼和盗贼死去时,他们的面孔与众不同,令人感慨。良人的离去如同逝波一般,让人悲痛欲绝。江河翻滚如同洗练的裙带被卷入水中,激烈的战斗中留下了哀伤的歌谣。”
  1. 注释解析
  • “吴村吊庄节妇墓”:吴村,地名;吊庄节妇墓,指的是为纪念节妇而建立的坟墓。
  • “此里有此墓,千年亦不磨”:这句话表达了对墓地的赞赏,认为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却仍然屹立不倒。
  • “世方逐蔡琰”:蔡琰,东汉末年著名的才女,也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妾室,以其才华和美貌闻名。这里的“世方逐蔡琰”可能是指人们追逐着蔡琰的美名和故事。
  • “吾甚敬曹娥”:曹娥,历史上著名的忠烈女性,据说因投江自尽以抗议不公正的判决。这里的“吾甚敬曹娥”表达了作者对曹娥节烈精神的敬佩。
  • “淫盗死殊色”:淫盗,指不法之徒;殊色,指不同于常人的颜色或者品质。这里的“淫盗死殊色”可能是指那些不法之徒死后留下的独特风采。
  • “良人及逝波”:良人,指丈夫或者恋人;逝波,指逝去的时光或生命。这里的“良人及逝波”形象地描绘了丈夫去世时的悲痛。
  • “江翻练裙带”:江翻,指江河中的波浪翻滚;练裙带,古代女子束发用的丝质带子。这里的“江翻练裙带”形容江河的波涛犹如练裙带被卷入水中。
  • “激烈有遗歌”:激烈,指激烈的战斗或者剧烈的情感;遗歌,指留下的歌谣。这里的“激烈有遗歌”可能是指激烈的战斗后留下了哀伤的歌谣。
  1. 赏析探讨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初期,当时社会对于节妇节烈的尊重和推崇达到一个高潮。陈献章作为当时的学者和文人,其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价值观。
  • 艺术特色:诗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美。通过对坟墓、时间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和深沉的情感。
  • 思想内容: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节妇墓地的描述,更蕴含了对节妇贞烈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不义之徒的谴责。通过对比世俗的追求和个人的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于正义和美德的坚守。
  • 文化影响: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因为它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时代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
  1. 综合分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思考。通过对节妇墓地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感,以及对贞洁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 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重视和传承。它成为了研究明初文化和社会风俗的重要文献。
  • 审美价值: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美学角度来看,都是值得欣赏和研究的佳作。

这首诗通过对节妇墓地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贞洁和牺牲精神的崇敬以及对不义之徒的谴责,同时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传统美德的重视和文化风尚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